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3 (1700-1725).djvu/28

此页尚未校对

乃作《元包數義》二卷,以明衛元嵩之《易》。詳見《七易序》。

《子夏易》十卷。

《崇文總目》:「此書篇第,略依王式,決非卜子夏之文。又其言近而不篤,然學者尚異,頗傳習之。」

晁氏曰:舊題《卜子夏傳》。《唐·藝文志》:子夏書已亡。今此書約王弼註,為之者止《雜卦》。景迂云,張弧偽作。陳氏曰:「按《隋》《唐志》有《卜子夏傳》二卷,殘闕,陸德明、李鼎祚亦時稱引。考《漢志》初無此書。有孫坦者,為《周易折縕》,此漢杜子夏也,未知何據。使其果然,何為不見於《漢志》,其為依託明矣。」按:此作《折縕》後又作「析蘊」 ,疑作《折縕》者誤。「隋唐時止二卷,已殘闕,今安得有十卷?且其《經》文、《彖》《象》《爻辭》相錯,正用王弼本,決非漢世書。以陸德明所引,求之今傳,則皆無之,豈惟非漢世書,亦非隋唐所傳書矣。其文辭淺俚,非古人語,姑存之以備一家。」按晁以道《傳易堂記》曰:「古今咸謂子夏受於孔子而為之傳,然太史公、劉向父子、班固皆不論著,唐劉子元」知其偽矣。書不傳於今,今號為「子夏傳」者。《崇文總目》知其為偽,而不知其所作之人,予知其為唐張弧之易也。晁之言云爾。張弧有《王道小疏》五卷,見《館閣書目》,云唐大理評事,亦不詳何時人。

容齋洪氏《隨筆》曰:「孔子弟子惟子夏於諸經獨有《書》,雖傳記雜言,未可盡信,然要為與他人不同矣。於《易》則有傳,於《詩》則有《序》。而《毛詩》之學,一云子夏授高行子,四傳而至小毛公;一云子夏傳曾申,五傳而至大毛公。於《禮》則有《儀禮喪服》一篇,馬融、王肅諸儒多為之訓說,於《春秋》所云『不能贊一辭,蓋亦嘗從事於斯』」 矣。《公羊》高實受之於子夏,《穀梁》赤者,《風俗通》亦云:子夏門人。於《論語》則鄭康成以為仲弓、子夏等所撰定也。後漢徐防上疏曰:「《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於子夏。」 斯其證云。

《周易新論傳》疏:

《崇文總目》:唐陰洪道撰。洪道世其父顯之學,雜采子夏、孟喜等十八家之說,參訂其長,合七十二篇,於《易》有助云。

《周易物象釋疑》一卷。

《崇文總目》:唐東鄉助撰。取卦互體,開釋言象,蓋未始見康成之學,而著此書焉。

陳氏曰:「東鄉」 ,一作「東陽。」 《館閣書目》又云「守江陵尹。」 東陽、東鄉,皆複姓也。其序言隨事義而取象,若以龍敘《乾》,以馬明《坤》。凡注疏未釋者,標出為此書。

《周易口訣義》六卷。

《崇文總目》:「河南史證撰,不詳何代人。」 其書直鈔孔氏說,以便講習,故曰《口訣》。

晁氏曰:唐史證撰。抄《注疏》以便講習。田氏乃以為魏鄭公撰,誤也。

陳氏曰:《三朝史志》有其書,非唐則五代人也。避諱作「證」 字。

《周易正義補闕略例疏》一卷。

《崇文總目》:不著撰人名氏。其說自謂裨穎達之闕。陳氏曰:唐四門助教邢璹撰。按蜀本《略例》有璹所注,止有篇首釋「略例」 二字,文與此同,餘皆不然。此本亦淺近無義理,姑存之。

關子明《易傳》一卷。

晁氏曰:魏關朗撰。元魏太和末,王虯言於孝文,孝文召見之,著《成筮論》數十篇。唐趙蕤云:「恨書亡半,隨文詮解」 ,才十一篇而已。李邯鄲始著之。目云王通贊《易》,蓋宗此也。

《朱子語錄》:《關子明易》,偽書也。

陳氏曰:唐趙蕤註。然《隋》《唐志》皆不錄,或云阮逸偽作。

《周易啟源》十卷。

晁氏曰:蔡廣成撰。李邯鄲云唐人,田偉置于王昭素之下。今從李說。卷首《德恆》《伯言》《德膚》《德翰》《四月》,皆設為問對。凡三十六篇。

《周易開元關》一卷。

晁氏曰:唐蘇鶚撰。自序云:「五代祖晉,官至吏部侍郎,學兼天人,嘗製《八卦論》,為世所傳。遭亂遺墜,而漏簡尚有存者,鶚乃略演其旨於此。」

《周易流演》五卷。

晁氏曰:唐成元英撰。錯綜六十四卦,演九宮,以直年月日,推國家之吉凶。元英,道士也,故《道藏》錄之。或云釋仁英撰,未知孰是。

《周易窮微》一卷。

陳氏曰:稱王輔嗣凡為論五篇。《館閣書目》有王弼《易辯》一卷,其《論彖》《論象》亦類略例,意即此書也。又言弼註此書已亡,至晉得之,王羲之承詔錄藏于祕府,世莫得見,未知所據而云。

《周易釋文》一卷。

陳氏曰:唐國子博士陸德明撰。本名「元朗」 ,以字行。多援漢、魏以前諸家說,蓋唐初諸書皆在也。卦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