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3 (1700-1725).djvu/3

此页尚未校对

閱反遺正,是知退不知進也。兩卦交繹,其旨彌變。如 《屯》《蒙》易位,在屯則雷,在蒙則山矣。如《小畜》《履》易位,在 履則澤,在小畜則風矣。必兩卦分卷,而後非偶者不 相雜,如《屯》可繼《坤》必不可合,《坤》本與末之見也。《師》可 繼,《訟》必不可合,《訟》,「兵」「刑」不「可遍見也。卷數之分合明, 則有分而井疆備,有合而關隧通。」是先生之論理,備 于程而嚴于程矣。昔孔子《韋編》三絕,始悟羲之《圓圖》 為錯,文之《序卦》為綜,嘆其不可典要。先生深悟此意, 則對互分合,極盡《易》畫之妙,而無所不有,無所不通, 是以委心任運,流行坎止,無非《易》理也。

吳桂森象像述五卷

按桂森自述象像述者述啟新先生錢子之易也先生有象像三書曰管見曰像抄曰續抄其大旨以乾坤兩畫為人儀以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物為人象

而謂之像者,以全象備于人,則必成其為象,斯成其 為人也。惟知像、象為人,而乃知一卦一爻皆人身中 物,爻象之辭,皆言人身上事。故《易》至深也而實至顯, 至賾也而實至近。三書之外,又畫《人象圖》以析其義。 斯義也,啟鑰開關,無異以司南指來學之路也。然則 先生之書詳矣,又何必述乎?蓋森于庚寅受業,于癸 丑,設皋比延先生于東林,得睹《像抄》,隨讀隨聽,而見 先生之言不盡于書也。又于丁巳負笈龜山,得讀《續 抄》,朝夕從遊,而見先生之意不盡于言也。于是間有 所述,以呈先生,先生為面訂之,惜未及半而先生逝 矣。夫先生之書猶不足盡先生,而況述之者,又安能 彷彿先生乎?然而寧述焉者,使有好《易》者見之,知像 象之旨,其意不在于言,而言不在于書若此。天啟乙 丑十一月

梅士昌周易麟解十二卷

按士昌自序昔孔子學易而曰假我數年可以無大過且欲天下萬世皆無大過遂作春秋以紀二百四十二年吉凶悔吝得失憂虞之事令讀者省焉故知

《春秋》者,魯之史,《易》之明證,凡理象辭占,與人事得失 是非左右符契者也。余因是輯《周易麟解》一十二卷, 以昭明夫例。例則《易》某卦、某彖、某象、某爻、某辭、春秋 某國、某人、某事,以之綱列目陳,事理比屬,觀者易見; 然非余私倒也。《明夷》之彖曰:「內文明而外柔順,蒙以 大難,文王以之;內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爰循孔 子故例,擴而詳之,使世人知《周易》為萬世寡過之書, 《春秋》為萬世易占之通例。苟從此明憂患與故,知幾 洗心,其于道也,殆庶幾焉。

王祚昌周易敝書五卷

按祚昌自序予初多病罔預他事先子授之易鈍弗解也萬曆甲寅先子棄世把遺經不忍讀久之不忍不讀乃書易作小冊納袖中隨時便記自甲寅至天

啟癸亥小冊應風灰敗矣。題曰《敝書》。其友曰:「敝而新 之,易道也。」因更楮而稍為之辭。

王艮易贅一卷

按艮自序有言非得已也不得已而為之言必因前人之缺略訛謬而後發其所證以補正之也無其說之謂缺有其說而未盡之謂略有其源而淆之之謂

訛,無其源而橫決其流之謂謬。有缺有略,補之可也; 有訛有謬,正之可也。無缺略訛謬,而必欲以言見于 世,是譫也。譫者,病之所致,病于人為失其常。君子處 常而不失,何病而為譫語哉!《易》為萬理之所自出,儒 者固無不讀之也,亦無不自為得之也,然而未易言 也。《易》之大無不包,則宜其有「缺」之者;《易》之精無可喻, 「則宜其有略之者。大故易淆,精故難辨,而為訛為謬 者不可以計。漢儒亂其數,宋儒鑿其理,即其有合于 《易》而不失厥旨者,要非全《易》矣。其為缺為略,為訛為 謬,可勝言哉。吾早歲讀《易》,見爻之義而疑焉,見卦之 名而疑焉,以質于人,聞其告我之說而益大疑焉」,于 是悉屏其文,獨取象以觀之,以我之疑而質之象,象 不我告則悶然退;退而益不自得也,則悶益深,悶極 而幾忽啟焉。急取而證之,無不合也。質之卦名而合, 質之爻義而合,質之《十翼》而合,質之千百世之上、千 百世之下而無不合,此庶幾為全《易》乎?以視夫不得 其源,因前人之言而務鑿以亂之者,又烏能無一言 以明注之哉?然而缺略不少也,訛與謬則斷斷無之 矣。由我說而讀世儒之所謂《周易》者,則見文之注羲, 周之注文,孔子兼注三聖也。而孔有孔之《易》,周有周 之《易》,文有文之《易》,羲有羲之《易》,我亦有我之《易》。千百 世上下之人無不各有《易》,《易》固未嘗一日或變,一日 或失也,何有不得已而強為之言哉?我贅矣!

張次仲周易玩辭困學記十二卷

按次仲自序余少而讀易不過為帖括之學踰冠以後漸涉人事遭家多難日行于凶咎悔吝之途老來憂患轉迫端居深念寡過之道無踰于讀易也讀易

之道,當以夫子《十翼》為宗,庶幾尋流愬源,可以仰窺 伏羲、文、周三聖人之意。屏跡蕭寺,晝夜紬繹,檢先輩 箋、疏、傳注諸書,反覆參校,期于自慊而後止。蓋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