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3 (1700-1725).djvu/30

此页尚未校对

「他說不知景迂何以云爾也。」 按宋咸《補註》首章頗有此意,晁殆誤記耳。

劉長民《易解》十五卷。

晁氏曰:皇朝劉牧長民撰。仁宗時,言數者皆宗之。慶曆初,吳佖獻其書於朝,優詔獎之,田況為序。又有《鉤隱圖》三卷,皆《易》之數也。凡五十五圖,并《遺事》九。有歐陽永叔《序》,而其文殊不類。

陳氏曰:黃黎獻為之序,又為《略例圖》,亦黎獻所序。又有三衢劉敏士刻於浙右庾司者,歐公《序》文淺俚,決非公作。其書三卷,與前本大同小異。牧《易》學盛行於慶曆時。

《刪定易論》一卷。

陳氏曰:直講盱江李覯泰伯撰。凡六篇。蓋刪劉牧《易圖》而存之者三焉。《館閣書目》作六卷,十九篇。覯先注《易論》十九篇,皆見集中,與此自為二書,當是合為十九也。

宋咸《易訓》《易補註》、王劉《易辨》

晁氏曰:咸自序云:「予既以補註《易》奏御,而男億請餘義凡百餘篇,端因以《易訓》名之。」 蓋言不敢以傳世,特教其子而已。凡三卷,頗論陸希聲、劉牧、鮮于侁得失云。

陳氏曰:咸嘗撰《易明》,凡一百九十三條,以正亡誤。及得郭京《舉正》于歐陽公,遂參驗為《補注》十卷,皇祐五年表上之。別有《易訓》,未見。《易辨》凡二十篇,為一卷。劉牧之學大扺,求異先儒,穿鑿破碎,故李、宋或刪之,或辨之。

《周易聖斷》七卷。

晁氏曰:皇朝鮮于侁子駿撰。本之王弼、劉牧,而時辨其非,且云「眾言淆亂折諸聖」 ,故名其篇曰《聖斷》。陳氏曰:其書乾坤二卦,不解爻象,欲學者觀《彖》《象》《文言》而自得云。

《易意蘊凡例總論》一卷。

晁氏曰:皇朝徐庸以《春秋》凡例,《易》亦有之,故著書九篇,號《意蘊凡例總論》,其學祖劉牧陸秉云。陳氏曰:庸,皇祐時人,凡為論九篇。館閣書又有《卦變解》,未見。

《伊川易傳》十卷。

遺書。張閎中以書問:《易》之義,本起於數。程子答曰:「謂義起數則非也。有理而後有象,有象而後有數,《易》因象以知數,得其義則象在其中矣。必欲窮象之隱微,盡數之毫忽,乃尋流逐末,術家所向,非儒者之務也。管輅郭璞之學是已。」 又曰:「理無形也,故因象以明理。理見乎辭者也,則可由辭以觀象,故曰『得其義則象數在其中矣。門弟子請問《易》傳事,雖有一字之疑,伊川必再三喻之,蓋其潛心甚久,未嘗容易下一字也』。」

陳氏曰:伊川止解六十四卦,不解《大傳》,而以《序卦》分置諸卦之首。唐李鼎祚《集解》亦然。

晁氏曰:朱震言《頤》之學出於周敦頤,敦頤得之穆修,亦本於陳摶與邵雍之學。然攷正叔之解,不及象數,頗與胡翼之相類。景迂云,「胡武平、周茂叔同師潤州鶴林寺僧壽涯,其後武平傳其學于家,茂叔則授二程。」 與震之說不同。

按:伊川之學出自濂溪,此先儒《通論》也。而晁、朱之說,以為濂溪所師,本於希夷及一僧,則固老、釋之宗旨矣。此論未之前聞。

王介甫《易解》二十卷,龔原、耿南仲註《易》各二十卷

晁氏曰:介甫《三經義》皆頒學官,獨《易解》自謂少作未善,不專以取士。故紹聖後,與龔原、耿南仲註《易》三書,偕行於場屋。

《東坡易傳》十一卷。

晁氏曰:東坡自言其學出於父洵,且謂「卦不可爻別而觀之。」 其論卦必先求其所齊之端,則六爻之義,未有不貫者,未嘗鑿而通之也。

《朱子語錄》曰:「老蘇說《易》,專得於『愛惡相攻而吉凶生』以下三句。它把這六爻似那累世相讎相殺底人相似。看這一爻攻那一爻,這一畫克那一畫,全不近人情。東坡見它恁地太麤疏,卻添得些佛老在裏。其書自做兩樣,亦間有取王輔嗣之說,以補老蘇之說。亦有不曉得它說了,亂填補處。老蘇說底,亦有去那物理上看得著處。」 又《雜學辨》曰:「《乾》上《彖辭》,發明性命之理,與《詩》《書》《中庸》《孟子》相表裏,而《大傳》之言亦若符契。蘇氏不知其說,而欲以其所臆度者言之,又畏人之指其失也,故每為不可言不可見之說,以先後之務為閃倏滉漾不可捕捉之形,使讀者茫然,雖欲攻之而無措其辨。殊不知性命之理甚明」 ,而其為說至𥳑。今將言之而先曰「不可言」 ,既指之而又曰「不可見」 ,足以眩夫未嘗學問之庸人矣。由學者觀之,豈不適所以為未嘗見、未嘗知之驗哉?然道衰學絕,世頗惑之,故為之辨以待後之君子。而其它言生死鬼神之不合者,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