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3 (1700-1725).djvu/31

此页尚未校对

并附焉

《橫渠易說》十卷。

晁氏曰:其解甚略,《繫辭》差詳。

《溫公易說》一卷。

晁氏曰:雜解《易》義,無銓次,蓋未成書也。

《乾生歸一圖》二卷。

晁氏曰:皇朝石汝礪撰。先辨卦彖、爻象之別,後列數圖,頗雜以《釋》《老》之說。

陳氏曰:嘉祐初人。序取《乾》為生生之本,萬物歸於一也。有論有圖,亦頗與劉牧辨,然或雜以釋、老之學。其所謂一者,自註云:「一則靈寂。」 其《元首》篇論道,專以靈明無體無生為主。又曰:「因靈不動,而生寂體。」 豈非異端之說乎?

《周易義海》一百卷。

晁氏曰:皇朝房審權撰。集鄭元至王安石凡百家,摘取其專明人事者為一編,或諸家說有異同,輒加評議,附之篇末。

陳氏曰:審權編《義海》凡四卷。近時江都李衡彥平刪削,而益以東坡、伊川、漢上之說,為《撮要》十卷。若房氏百卷之書,則未見也。衡,乾道中由侍御史為起居郎。

張弼《葆光易解》十卷。

晁氏曰:弼,莆田人,字舜元。紹聖中,張惇薦于朝,賜號「葆光處士。」 後黃裳等再薦,詔以為福州司戶、本州教授。其學頗宗鄭氏。

陳氏曰:「其學多言取象。」

鄭揚庭《周易傳》十三卷。

邵伯溫《辨惑》云:「沈存中《筆談》言:江南人鄭夬字揚庭,曾為一書談《易》,其間一說曰:『乾坤大父母也;復姤小父母也。乾一變生復得一陽;《坤》一變生姤得一陰云云。至乾六變生《歸妹》,本得三十二陽;《坤》六變生《漸》,本得三十二陰。乾坤錯綜陰陽,各得三十二,生六十四卦。夬之為書,皆荒唐之論,獨有此變卦之說,未知其是非。予後見兵部員外郎秦玠論夬所談驗然,曰:『何處得此法』』?」 玠云:「嘗遇一異人,受此曆數,推往古興衰運曆,無不皆驗,嘗恨不能盡其術。西都邵雍亦知大略,已能洞知吉凶之變。此人乃形之於書,必有天譴,此非世人所得聞也。切惟我先君《易》學,微妙元深,不肖所不得知也。」 其傳授本末,則受《易》於李之才挺之。挺之師穆脩伯長,伯長師陳摶圖南。先君之學,雖有傳授,而微妙變通,則其所自得也。平時未嘗妄以語人,惟大名王天悅、滎陽張子望嘗從學,又皆蚤死。秦玠、鄭夬嘗欲從先君學,先君以玠頗好任數,夬志在口耳,多外慕,皆不之許。玠嘗語夬以「王天悅傳先君之學」 ,夬力求之,天悅不許。天悅感疾且卒,夬賂其僕,於臥內竊得之,遂以為己學。著《易傳》《易測》《宋範》《五經明用》數書,皆破碎妄作,穿鑿不根。常以《變卦圖》示秦玠,夬竊天悅書入京師,補國子監解試,策問八卦次序,夬以所得之說對。有司異之,擢在優等。既登第,以所著書投贄公卿之門。後以贓罪竄秦,謂必有天譴,恐指此。秦既知夬竊書,乃謂夬何處得此法?又謂「西都邵某聞《大略》,近乎自欺矣。」 然謂得之異人,蓋指希夷而言也。

晁氏曰:姚嗣宗謂劉牧之學受之吳祕,祕受之夬。夬又作《明數》《明象》《明傳道》《明次例》《明範》五篇。

《周易析蘊》二卷。

陳氏曰:孫坦撰。凡二卷。其首言子夏,辭不甚粹,或取《左氏傳》語證之。晚又得十八占,稱天子曰「縣官。」 嘗疑漢杜子夏之學,及讀杜《傳》,見引《明夷對策》,疑始釋然。坦不知何人,《國史志》及《中興書目》皆不著。

阮逸《易筌》六卷。

陳氏曰:「逸」 字天隱。每一爻各以一古事繫之,頗多合。

《易童子問》三卷。

陳氏曰:歐陽永叔撰。設為問答,其上、下卷專言《繫辭》《文言》《說卦》而下皆非聖人之作。

《周易義類》三卷。

陳氏曰:顧叔思撰。未詳何人。序言「先儒論說甚眾,而其旨未嘗不同;卦爻或有不同,而辭意固嘗不一。名立標目,總而聚之。」

沈存中《易解》二卷。

陳氏曰:所解甚略,不過數卦,而於《大》《小畜》《大小過》獨詳。

陳了翁《易說》一卷。

陳氏曰:了翁晚年所著,止解六十四卦,辭旨深晦。

王逢《易說》十卷。

晁氏曰:逢嘗為國子直講,著《易傳》十卷,其學宗王弼。

龔原《易講義》十卷。

陳氏曰:原字深之。嘉祐八年進士。初以「經學」 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