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3 (1700-1725).djvu/34

此页尚未校对

畫一卦,周而復始,久而後有所入。沙隨程迥可久曰:「丘程字憲古,嘗有詩曰:『《易》理分明在畫中』。又曰:『不知畫意空箋註,何異丹青在畫中』。其學傳之東卿云。」 永嘉所刊本作二冊,不分卷,無《繫辭解》。東卿,三山人,字少梅。

先公曰:「此書本五行卦氣之說,而象數義理出焉。無朱子發之瑣碎,戴師愈之矯偽,讀之時有會心者,必宿儒所著。」

張汝明《易索》十三卷。

陳氏曰:汝明字舜文。撰上、下經六卷,外《觀象》三,《觀變》《玩辭》《玩占》《叢說》各一。汝明,元祐壬申進士,大觀初為御史省郎。游酢定夫誌其墓。

凌公弼《易解義》十卷。

陳氏曰:其書十卷。善解析文義,頗簡潔,有所發明。《館閣書目》有《集解》六卷,稱朝奉大夫凌唐佐撰,亦不著本末,豈即其人耶?

沈該「《周易小傳》六卷。」

陳氏曰:釋「六爻」 兼論變卦,多本《春秋左氏傳》《占法卦》為一論。又有《繫辭補註》十餘則,附之卷末。

昭德《易故訓傳》十八卷。

陳氏曰:晁氏武子正撰。博採古今諸家,附以己聞,又攷載籍行事,以明諸爻之變。其文義音讀之異者,別之逐條,曰《同異考》。乾道中上之。其義論精博,不主一家,然亦略于象數。

《讀易老人解說》十卷。

陳氏曰:參政李光泰發撰。光忤秦檜,讁海外,為此書。李嘗受學於劉元城。

《易傳拾遺》十卷。

陳氏曰:敷文閣直學士胡銓邦衡撰。銓謫新州作此書。大概宗主程氏,而時出新意於《易傳》之外。李泰發為之序。其曰「拾遺」 ,謙辭也。

逍遙公《易解》八卷,《疑問》二卷

陳氏曰:直學士院李椿年仲水撰。其門人鄱陽吳說之景傅所述,胡邦衡為作序。《疑問》者,說之所錄其問答之語也。

《晦庵易傳》十一卷,《易本義》十二卷,《易學啟蒙》一卷

《朱子語錄》曰:《易》只是卜筮之書,今人說得來太精了,更入麤不得。如某之說雖麤,然卻入得精,精義皆在其中。若曉得某一人說,則曉得伏羲文王之《易》本是如此,元來有許多道理在,方不失《易》之本意。今未曉得聖人作《易》之本意,便要說道理,縱饒說得好,只是與《易》元不相干。聖人分明說:「昔者聖人之《易》,觀象設卦,繫辭焉以明吉凶,幾多分曉。某所以說《易》只是卜筮書者,此類可見。」 問:「讀《本義》所釋卦辭,若看得分明,則《彖辭》之義亦自明。只須略提破此是卦義,此是卦象、卦體、卦變,不必更下註腳矣。」 曰:「某當初作此文字時,正欲如此。蓋《彖辭》本是釋《經》之卦辭,若看卦辭分明,則《彖》亦可見,但後來要重整頓過,未及,不知解者能如此本意否?」 又曰:「『某作《本義》,欲將文王卦辭,只大綱依文王卦辭略說,至其所以然之故,卻於孔子《彖辭》中發之。且如《大畜》,『利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只是占得《大畜》卦者為利正,不家食而吉,利於涉大川』。至於『剛卜而尚賢』等處,乃孔子發明,各有所主,爻象亦然。如此,則不失文王」 本意,又可見孔子之意,但而今未暇整頓耳 。某之易簡略者,當時只是略。《撘記》兼文義,伊川及諸儒皆已說了。某只就語脈中略牽過這意思。近得趙子欽書云:「《語》《孟》說極詳,《易》說大略。此譬如燭籠添一條骨,則障了一路明。若能去其障,使之統體光明,乃更好,蓋著不得詳說也。上經猶可曉易解,下經多有不可解難曉處。不知是某看到末梢,懶了解不得,為復是難解。」 又曰:「《繫辭》也如此。只是上繫好看,下繫沒理會。」

陳氏曰:晦庵初為《易傳》,用王弼本,復以呂氏《古易經》為《本義》,其大指略同而加詳焉。首列九圖,末著揲法,大略兼義理占象而言。《啟蒙》之目曰《本圖書》《原卦畫》《明蓍筮》《考變占》,凡四篇。

《周易變體》十六卷。

陳氏曰:吏部郎中都潔聖與撰。用蔡墨言《乾》六爻之例,專論之卦為主。

《繫辭精義》二卷。

陳氏曰:呂祖謙伯恭集程氏諸家之說,程《傳》不及《繫辭》故也。《館閣書目》以為託祖謙之名。

《大易粹言》十卷。

陳氏曰:知舒州曾穜獻之集二程、張、游酢、楊時外及二郭之學為一書。穜嘗受學於郭白雲。

呂伯恭《古易音訓》共十四卷。

陳氏曰:伯恭所定,篇次與呂微仲同,《音訓》則其門人王莘叟筆受。晦庵刻之臨漳、會稽,益以程氏是正文字及晁氏說所著《本義》,據此本也。

吳仁傑「《古周易》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