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3 (1700-1725).djvu/4

此页尚未校对

晦明,疾病愁苦,二十年如一日也。賦性顓愚,不敢侈 談象數,又雅不信纖緯之說,惟從語言文字中求其 有益身心者,輒便疏錄,歲久成帙,總不離經生習氣, 謬題之曰《玩辭困學記》。困則困矣。學之一字。我甚愧 之。

黃道周易象正十四卷

按鄭開極序石齋先生以道德起漳南訓導其鄉榕檀之下戶履常滿迨抗顏言事就繫圜扉午門赤杖創殘未愈血裹猶存猶作六十四圖示北寺從遊之

士。其出都門也,以《易傳》授豫章楊機部廷麟。機部以 絕學當傳,大賢難遇,慨然欲挾策相從,讀書鶴鳴山, 十年不出,事雖不行,為士林所重。其至臨安也,築大 滌山房,欲以平生著述扃閉山中,俟象正告成,當簪 筆披衣,呈章北斗。及之江楚,扁舟葦岸,昕夕研窮,蓋 單精三十餘年而後克就若是,其成之不易也。昔蘇 文忠播遷儋耳,阻風合浦,時《尚書》《論語》《易注》盡在舟 中,撫卷謂子過曰:「是書世無副本,我其終濟。」兩賢之 遇,何其相似,而其志又相符也。然坡公以名山之業, 揚一代之英,先生承四聖之傳,啟千秋之緒,其志雖 同,而先生似過之矣。嗚呼!聖人作《易》之憂患,遠在百 世;先生著《易》之憂患,近在當時。故寧為成仁蹈義,不 欲為樂行憂違;寧為滅頂之凶,不欲為遯世之哲。其 所為報國恩而酬學術者,期無愧于聖賢而已。《易》曰: 「澤無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此即先生之《易》也。先生 為余鄉先生,余于視學兩浙,始得睹《易》學之全,亟授 之梓,而誌其著述之概于右。

龍文光乾乾篇三卷

按文光自序文光髮種種矣百年將半為日苦短夫子不自道乎假年學易易通上下而言在君有君之用臣有臣之用父有父之用子有子之用以至事物

莫不皆然,且合聖凡而言。故作經立教,使夫婦之愚, 皆可與知與能,故六龍一人皆有,一日皆有。孔子全 以人說《易》,人能盡道最難,乃設為警懼戒謹之辭,使 天下為人者,皆可勉而至焉。《易》曰:「終日乾乾」,此語最 盡,竊願時習之矣。

李奇玉雪園易義四卷

按曹勳序不易之謂易變易之謂易古今言易者二義盡之矣夫變易即中庸之所謂不測也不易即中庸之所謂不二也惟不二故不測無二義也故曰至

誠之道,可以前知。乾坤三畫,無刻不流行六子之中, 故坎得乾中爻,即代居坤位,離得坤中爻,即代居乾 位。水火之精,萬物化生,所謂中也。水火為天下之大 利,亦為天下之大害,剛柔交而難生矣。然乾易以知 險,坤簡以知阻,易簡者,所謂庸也。知入于險阻而後 天之用神,知出于易簡而先天之體立。善《易》者不言 《易》,古之善言《易》者,無過子思子也。同年李荊陽先生 學問靜篤,深造逢源,寒暑一編,窮年幾《易》。其觀象玩 詞,則一本乎《說卦》;其觀變玩占,則兼取乎中爻。析如 繭絲,融于爐雪,往往奪洛、閩之席,而揖讓于公明、輔 嗣之間。至于陰陽倚伏,直欲以包荒小人為量,不專 以決去小人為能。蓋深有慨于黨人之禍,肇自《君子》。 一篇之中,三致意焉。昔程伯子云:「青苗之害,我輩亦 不得不任其咎。」先生之學,殆以伊川之正,而兼明道 之通者乎?夫《易》之始乾坤,終坎離也。于坎離識天下 之中,于乾坤識天下之庸。坎離以有用為用,故聖人 以執中而用中;乾坤以無用為用,故聖人還有事于 行,所無事以之下學,為程、邵之嫡系。以之上達。即姬、 孔之功臣。我不能不服膺先生矣。

何楷古周易訂詁十六卷

按楷自序古易分上下二篇所謂二篇之策也孔子作傳釋經亦隨經而分謂之十翼上彖傳一下彖傳二上象傳三下象傳四上繫辭傳五下繫辭傳六文

言傳七:《說卦傳》八,《序卦傳》九,《雜卦傳》十。漢興,言《易》者, 本田何。《上、下經》與《十翼》為十二篇,而說者自為章 句,《易》之本經也。是時東萊費直治《易》,亡章句,獨以《彖》 《象傳》及《繫辭》等十篇解說《上、下經》。凡以《彖》《象》《文言》雜 入卦中者,自費氏始。費氏興而田、何遂息,古十二篇 之《易》遂亡。其本世所傳鄭元舊本,以《彖傳》連《經》文,然 猶若今《乾卦》次序,至王弼乃自《坤卦》而始,每卦以《彖 傳》移綴《彖辭之後,而以彖曰」兩字冠之。又以為象本 釋經,宜相附近,其義易了,故分爻之象辭各附當爻 之下,猶如杜預注〈左傳〉》分經之年,與傳相附,其意欲 便學者誦習,如淳于後對高貴鄉公之說也。按古者 經傳各為一書,如《春秋》三傳不與《經》連,故《石經》《公羊 傳》皆無《經》文。《藝文志》所載《毛詩故訓傳》亦與經別。及 馬融為《周禮注》,乃云:「欲省學者兩讀,故具載本文,而 就經為注。鄭元與馬融同時,元以《易傳》合經,蓋倣融 例,而弼又援元例也。魏晉以下,去古日遠,學者不見 古文。唐太宗詔名儒定《九經正義》,孔穎達奉詔與諸 儒參議,於是獨取王弼不本《正義》者以為異說,於是 後學惟弼是從,莫敢移動。呂汲公、王原叔、晁以道、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