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3 (1700-1725).djvu/51

此页尚未校对

程迥《易章句》。《宋志》「十卷。」《周易外編》:《宋志》一卷。

《古易考》。《宋志》一卷。未見《古易》占法:《宋志》一卷。

胡一桂曰:「康節《百源易》,實古《易》也,沙隨本諸此篇,第與二呂氏合,只以《文言》在《繫辭》之前為不同耳。」 吳澂曰:「沙隨先生經業精深,朱子多取其說於朱為丈人行,故朱子以師禮事之。」

趙彥肅「《復齋易說》六卷」

朱子曰:「趙子欽《易說》,為說太精,取義太密,或傷簡易之趣。」

項安世《周易玩辭》《宋志》十六卷。

《館閣續錄》:「項安世字平甫,江陵人。淳熙二年進士。紹興五年除校書郎,慶元元年添差通判池州。」

趙善譽《易說》。《宋志》「二卷。」

《宋史》:「善譽字靜之,太宗之後。」

樓鑰《誌墓》曰:「善譽所著《易說》,晦庵朱先生一見欣賞,以為擴先儒之未明。頤正郭先生序之,謂『貫三才之理于其中,一諸儒之說于其外』。」

石𡼖《周易解》。

朱子作《墓誌》曰:「吾友石君子重,居天台臨海縣,擢進士,選授福建路安撫司幹辦公事,差監登聞檢院,除將作監主簿,改太常。請奉祠,知南康軍事。所集《周易》《大學》《中庸》數十卷。」

邵囦《讀易管見》。

《金華府志》:「邵囦字萬宗,蘭溪人。淳熙八年進士,授彬州教授,改潭州。朱子薦其學行,晚由楚州倅奉祠家居,名其堂曰『今是』。所著有《曲禮王制》《樂記》《大學中庸解》五篇,及《讀易管見》等書。」

楊萬里《誠齋易傳》《宋志》「二十卷。」

董真卿曰:「誠齋先生《易傳》二十卷,淳熙戊申自序。其子長孺申送《易傳狀》云。『自淳熙戊申八月下筆。至嘉泰甲子四月脫槁。閱十有七年而後成書。嘉熙元年奉旨給劄其家。抄錄宣付祕閣』。」 其說本之程氏,而多引史傳事證之。

曾穜《大易粹言》:《宋志》「十卷。」或作七十卷

趙希弁曰:「《大易粹言》七十卷。《總論》三卷。程顥、程頤、張載、游酢、楊時、郭忠孝、郭雍之說也。」

李燾「《周易古經》八篇。」《易》學:《宋志》五卷。

吳仁傑曰:「國朝文物之盛,一時儒宗嗜古者眾。古文斑斑間出,如《孝經》《尚書》,學者昔未所睹,因司馬文正、呂汲公遂大傳于時。于是古《易》有《呂氏書》,又有晁氏書,刊于成都、宜春兩郡。李仁甫侍郎嘗合二氏之說刊焉。今復出此編,世遂有《三書》矣。」

周燔《九江易傳》九卷。

王應麟曰:古《易》五家,呂大防十二篇,晁說之并為八,睢陽王氏、東萊呂氏各為十二燔,又改更次序。

吳仁傑《古周易》。《宋志》「十二卷。」未見《周易圖說》:《宋志》 「二卷。」《集古易》。《宋志》一卷。

朱子曰:吳斗南古《易》,既畫全卦,繫以《彖辭》,再畫本卦,分六爻而繫以爻辭,似涉重複。又《彖傳》釋《彖辭》,《象傳》釋《爻辭》,《繫辭傳》則通釋卦爻之辭,故統名之曰《繫辭傳》,恐不可改《繫辭傳》為《說卦》。蓋說卦之體,乃分別八卦方位,與其象類,故得以說卦名之。《繫辭》釋卦爻之義例,辭意為多,恐不得謂之《說卦》也。王應麟曰:元豐五年,汲郡呂大防始定《周易》古經,分《上經》《下經》《上彖》《下彖》《上象》、下象,《繫辭》上下各二篇,《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各一篇,凡十二篇。晁氏、王氏、呂氏、周氏為五家,吳仁傑集為一卷,亦十二篇。

呂祖謙《古易》。《宋志》一卷,《通考》十二卷。《東萊易說》 二卷。《古易音訓》。《宋志》「二卷。」《讀易紀聞》一卷。

胡一桂曰:「伯恭與微仲,篇次一同,而微仲自一至十二之序小異,吳氏所載費《易》,不能小有變動,而東萊謂《費易》真孔氏遺書,豈吳氏考之猶未的與?」

朱熹《易傳》。《宋志》十一卷。《周易本義》。《宋志》「十二 卷。」《易學啟蒙》。《宋志》三卷。《古易音訓》。《宋志》「二 卷。」未見《蓍卦考誤》一卷。

陳淳曰:「自秦以來,《易》幸全於遺燼,而道則晦而不彰。溺於象數者,既牽合附會而失其源流;泥於文義者,又支離散漫而無所根著。至康節、邵子之圖出於是乎,伏羲之精,畫卦以示者始可得而見;伊川、程子之傳出於是乎,文王、周、孔之蘊,因卦以發者始可得而明。今晦翁先生《本義》之書,發揮邵《圖》之法象,申明程」 《傳》之旨趣,本末兼該,精粗具舉,推本四聖所以作述本然之義,而《易》道之盛,至是無餘蘊矣。

王應麟曰:淳熙四年,文公《易本義》成十二卷,又為諸圖冠首。為《原象》《述旨》《明筮》《稽類》《警學》《五贊》及《筮儀》附於末,《音義》二卷。十三年三月,《易學啟蒙》成四篇,以本圖書原卦畫、明蓍策考變占為次,又有《蓍卦考誤》。揲蓍之法,見於《外傳》。郭雍為《蓍卦辨疑》三卷。熹謂「疏家小失其指,而辨之者又大失焉。」 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