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3 (1700-1725).djvu/6

此页尚未校对

予驚喜躍然,務終予學,有以知徐子之學為不可不 立而傳也,于是為之序。徐子別有《易解》,明三聖之說, 皆學《易》者之所當知。

鄭賡唐讀易蒐十二卷

按賡唐自序易廣大變通之書也三畫無端六爻不處探理者以為深觀象者以為奇前之所是後或非之此之所疑彼或信之各出所見以得津涯猶之乎

「測海酌河也。」王輔嗣之言曰:「眾之所以得《咸》存者,主 必致一也。動之所以得《咸》運者,原必無二也。物無妄 然,必由其理,故六爻相錯,可舉一以明也。剛柔相乘, 可立主以定也。」蘇子瞻之言曰:「其實有不容言也,故 以其似者告也。達者因似以識真,不達則又見其似 似者,而日以遠矣。」朱元晦之言曰:「以一時而索卦,則」 拘于無變,非《易》也;以一事而明爻,則窒而不通,非《易》 也。楊敬仲之言曰:「道一而已矣。三才一,萬物一,萬事 一,萬理一。《坤》者,《乾》之偶也,震巽、坎、艮、離、兌,乾之變錯 者也,無二,《乾》也。一言之謂之《乾》,兩言之謂之《坤》,八言 之謂之八卦。又別而言之,謂之六十四卦,又謂之三 百八十四爻,又謂之萬有一千五百二十,又謂之無 窮」,皆此物也。數子者,或即事以明理,或泝源以該流, 其為經傳羽翼則一也。余讀《易》三十年,輒不自揣量, 網羅舊聞,裁諸管見,求庶幾無戾于理,斯已矣。

黃端伯易疏五卷

按端伯自序略仲尼之論易也有天易地易人易鬼易京房氏宗之其說測微于數十歲之後隱藏于數百世之前鏡往知來如指掌神矣哉甲戌孟秋汎舟

河上取卦變圖參之,豁然有省,夜中假寐,夢靈龜伏 胸臆間,且起筮之,而得《明夷》之卦,始悟京房《易變》乃 宗文王、箕子者也。學者詳于辭占,略于象變,不能究 《易》之全,而文王作《易》之心且若滅若沒矣。予既為《易》 表其象,復以卦變冠于簡端,且旁參以《陰符》《鑿度》《握 奇》《遁甲》《參同》諸書,皆與京房《易傳》符合。今卜者所傳 五行六甲之書,猶不失先聖遺意。當秦焚書,《易》以卜 筮獨存,《易》變晦于理學家,乃卜肆尚仍其說而不廢。 《易》之以卜筮存也,天也。

林有桂易經觀理說四卷

按有桂自序易之為書學者難言之非難于象之賾陳也非難于爻之參錯也難于理之深廣而變易即不離象爻實不囿象爻非通變達道者無以會其旨

而窺其奧也。今之讀《易》者,大概觕涉象爻,而陰陽之 體撰,鮮能探索,甚至習解支離,憑臆立旨,畢生談《易》, 于理茫然。程子所云「得于辭不達其意」者也。予深有 慨于世習之非,乃索傳《易》之精微,參以諸儒之說,命 為《周易觀理集說》。噫!舍理而求《易》,猶觀水而昧其源。 象爻雖明,安所用之?《記》曰:「《易》以道陰陽」,蓋言道其理 也。若象占是泥,指為卜筮之書,則于世教無關矣。崇 禎戊寅二月。

馬權奇尺木堂學易志三卷

按王思任序易之為書也自處處世之書也人第知文之明夷周之恐懼孔之削跡其得力處皆本于憂患不知包犧氏實已祖之天下之象陰陽相半而陰

據陽上,其取數又多,故陽常不勝陰,吉凶、晦吝,反居 其三,所謂類萬物之情,則憂患之旨,一情而括矣。情 者,情愛之情,非情欲之情也。情不易出,故聖人以意 出之,而云哀世之意,又為之開無咎一途,以扶吉而 抑凶悔吝,則聖人之言,《易》赤苦矣。人但知趨吉,而不 知避凶悔吝,但知避凶悔吝,而不知仍當避吉以止 求「無咎」、則聖人之心苦、而眾人之心蒙也。我友馬巽 倩氏讀《易》有年,高第而中廢。廢非其辜,以故困衡。 《忍之後》,發明四聖人憂世之蘊,以為自處。「處世之書, 窮則通,通則變」,豈有長貧賤之高士乎哉?

陳際泰周易翼簡捷解十六卷

按際泰自序略易曰神無方而易無體又曰天下之動貞夫一易別無體以神為體則貞性專之也聖心主一即造化之神聖道貞一乃能勝天下之幻而歸

于一,故曰:「《易》者一也。」一而萬,萬而一者也。天生神物, 聖人則之,則神物則其神也。顧圖書兩物分而體用 合。《河圖》通天不能離地,離地則不成天,證在太虛之 上有星土。《洛書》應地不能離天,離天即不生地,證在 九泉之下皆天氣。日月暑寒,有常之氣,亦生于天,而 成于地。在圖亦有象焉者,雨風露雷,作止無常,竟歸 有常之氣,亦生于地,而成于天。在《書》亦有象焉者,故 非《河圖》文象之體,即《洛書》之用無附麗;非《洛書》變數 之用,即《河圖》之體不流行。聖人合之,《易》斯作矣。至于 參兩以體其道,取諸圖而書在倚數以用其道,取諸 書而圖在圖書表裹經緯,悉歸《羲》《易》,信乎有以一之 者。大禹祖之以作《範》,非偏則書而離圖,皇極之總疇, 一極衍之總卦也。文周祖之以演《易》,非偏則圖而遺 書,柔剛九六之迭用,一往順來逆之參錯也。奈何焚 坑烈而微言湮。自漢至宋,有謂孔子贊《易》,言《河圖》不 言洛書者;有謂伏羲畫卦而象已立,神禹敘《書》而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