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3 (1700-1725).djvu/68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七十五卷目錄

 易經部總論一

  禮記經解 祭義

  古三墳太古河圖代姓紀

  乾鑿度周易

  史記自敘

  漢書藝文志易類序

  揚子問神篇 寡見篇

  晉王弼周易略例明彖 明爻通變 明卦適變通爻 明象 辨位 略

  例下篇 易總論五則附

  隋書經籍志易類序

  唐孔穎達正義第一論易之三名 第二論重卦之人 第三論三代易名

  第四論卦辭爻辭誰作 第五論分上下二篇 第六論夫子十翼 第七論傳易之人 第

  八論誰加經字

  宋李覯文集易論

  程子語錄論易綱領

  王安石集易象論解 九卦論 卦名解

經籍典第七十五卷

易經部總論一

禮記

《經解》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

觀其風俗,則知其所以教。言人君以《六經》之道,各隨其民教之,民從上教,各從「《六經》之性,觀民風俗,則知其教。」

其為人也,絜靜精微,易教也。

《易》精至之事。「《易》之於人,正則獲吉,邪則獲凶。」「不為淫濫」,是潔靜;「窮理盡性,言入秋毫」,是精微。

《易》之失賊。

《易精微》:「愛惡相攻,遠近相取,則不能容人,近於傷害。」

「絜靜精微而不賊」,則深於《易》者也;

正義曰:「易精微」者,易理微密,相責褊切,不能含容。《易》卦六爻,或陰爻乘陽,或陽爻據陰,近而不得,是愛惡相攻也。彼此有應,是遠近相取也。或遠而無應,近而不相得,是遠近不相取也。若意合,則雖遠必相愛。若意離,雖近必相惡。是不能容人,不與己同,浪被傷害,是失於賊害也。

《祭義》

昔者,聖人建陰陽天地之情,立以為《易》。《易》抱龜南面, 天子卷冕北面,雖有明知之心,必進斷其志焉,示不 敢專以尊天也。善則稱人,過則稱己,教不伐以尊賢 也。

「立以為《易》」者,聖人謂伏羲文王之屬,興建陰陽天地之情,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立此陰陽以作《易》,即今時《易》也。《三易》者,《連山》《歸藏》,《周易》。杜子春云:《連山》,《宓戲》,《歸藏》,黃帝。鄭作《易讚》云:「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曰《周易》。」

古三墳

《太古河圖代姓紀》

混沌為太始。太始者,元胎之萌也。太始之數一,一為 太極。太極者,天地之父母也。一極易,天高明而清,地 博厚而濁,謂之太易。《太易》者,天地之變也。《太易》之數 二,二為兩儀。兩儀者,陰陽之形也,謂之太初。太初者, 天地之交也。太初之數四,四盈易,四象變而成萬物, 謂之太素。太素者,三才之始也。《太素》之數三,三盈易, 天地孕而生男女,謂之三才。三才者,天地之備也。遊 神動而靈,故飛走潛化,動值蟲魚之類,必備于天地 之間,謂之太古。太古者,生民之始也。

乾鑿度

《周易》

《易》者,易也,變易也,不易也。管三成德,為道苞籥。 孔子曰:「《易》卦六十四,分而為上下,象陰陽也。陽道純 而奇,故上篇三十以象陽。陰道不純而偶,故下篇三 十四以象陰。」

《鄭元注》曰:「管猶兼也,一言而兼此三事,以成其德。道之苞籥,齊魯之間名門戶及藏器之管為籥。」

史記

《自敘》

《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

漢書藝文志

《易類序》

《易》曰:「宓羲氏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 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 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至於殷周之際,紂在上位, 逆天暴物,文王以諸侯順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 而效,於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為之《彖》《象》《繫辭》 《文言》《序卦》之屬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 三古,及秦燔書而《易》為筮卜之事,傳者不絕。漢興,田 何傳之,訖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學宮,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