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3 (1700-1725).djvu/71

此页尚未校对

墳。自此觀之,斷可識矣。知其斷者,明乎彖者也。是故 上天下澤謂之「履」,此稱物而言者也;見險而止謂之 「蹇」,此度時而言者也。是故義有通塞,則事形于出處; 才有躁靜,則言見其語默。若《困》之有言不信,乖于時 者也。《節》之「不出門庭」,違于出者也。違世之怨,怨不在 細;乖時之宜,咎不在大。匪言之難,處言難也。匪行之 易,知行易也。是故雖物之雜,而中爻備其義焉,雖象 之眾,而斷辭具其材焉。必材之具,名不患寡;必義之 備,爻不待眾,卦之德。《乾》名雖約也,而六龍為之御天, 品物為之流形。位之在五爻雖一也,而天下為之感 應,群體為之致用。靜言其要,要在乎「彖」,明者以之大 觀,其思豈云故哉。

夫《象》者何也?總言一卦之體,因外物以設名者也。聖 人有以見天下之至賾,而擬諸其形容,大則包天地 以貞觀,小則備萬物以取類,是故言不足多,言有遺 也;象不足異,象有外也。忘跡者,行之適也;舍物者,神 之全也。外其象以求志,而理可見矣;遺其言以觀象, 而事可察矣。夫責言者則以文害志,而有象者則以 物妨情。情之所適,若循環之無窮,理之所生,若轉圓 之無方。千變可為之圖,萬物可為之容,觸類而長之, 備物而象之,斯可以觀意為足,不可以審象為善也。 故或相傾以辯,或相危以亂,此貴口者之累也。不為 月辰錯順之候,正求星曆妖異之占,此存象者之貴 也。獨不聞聖人之言邪?《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 獲之,無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 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 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聖人之言,既自如 斯,分別明白,可謂無外矣。而好事者方始為之辭焉。 卦有震、坎之象,爻又有離,雷震百里,諸侯上公之位 也。積爻累象,有似高墉。坎為弓輪,又為隱伏。離為龍 鳥,又為戈兵。兵而隱伏,藏器之象。兵及飛鳥,獲之之 義。難者猶嫌其闊略,射必假手,而艮象于類不通,專 自疑惑,則彼說滋章。聖人攻乎異端,而誣罔始興,迷 誤後昆。其遊孔門,不觀其議也。

夫體義者在乎象,變通者存乎爻。「大人」者,形與萬物 接,神與造化偕,入則乘潛龍,出則乘飛龍,遠以觀道, 邇以瞻器,其數無軌而不可既也。君子者,健以行志, 非以神明變通者也,故自強不息,以行其志。君子之 道也,唯可與于健之體義,而未可與于健之變通也。 故于《象》稱「君子」,舉其體義者也;于《爻》稱「大人」,敘其變 通者也。或有在爻而稱「大人」者,義則盡于象故也。若 離之為明,其何不照?變而通之,無所不造,故其象云: 「大人繼明,照于四方」也。或有在爻而稱「大人」者,義有 待于變故也。若《否》卦全說君子避難,不榮于祿,與時 通塞,可以適否而安其身,未足兼善天下在否而休 也,惟大人為能休天地之否,達濟凝滯,開闡幽門,斯 謂變否而亨者也。故六二云「大人否亨」,而九五云「大 人休否」也。夫象贍而爻不足者,《離》卦之類是也。義盡 于象而不待于爻也。爻備而象不具者,《否》卦之類是 也。象所未盡,而待爻以備,故象以體示而爻以變明。 存斯以考其義,則窮通之旨顯,而開塞之塗見矣。 夫彖者全論一卦之體,而象者各舉一爻之義。一卦 所無,世之遺也。爻或有焉,才之所生也。故才生于世 所不足,觀其逆順,以定得失之占;察其乖合,以明休 咎之徵。若《小畜》卦稱「密雲不雨」,而上九爻云「既雨既 處」,在于不雨之時,而獨以能雨為德者,存乎物之所 欲也。若《履》卦稱「履虎尾,不咥人亨」,而六三爻云「履虎 尾,咥人凶」,在于履亨之時,而獨以「見咥」為凶者,存乎 眾之所忌也。夫負世之才,雖小無易;適時之望,雖大 無難。是以君子洗心知終,將有為也。問焉而動,每居 其適,斯可以旁通而無際矣。

夫「神以知來」,來無方也。「智以藏往」,往有常也。物有常 然,猶方之有所止;數無常體,猶圓之無所窮。故蓍之 變通,以設神之象也。卦別爻分,辭有典常,智之類也。 智有所止,可以多識前言往行;神無所窮,可以逆照 來事之會。故「蓍圓以象神,卦方以象智」也。

隋書經籍志

《易類序》

「昔宓羲氏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蓋因而重之,為六十四卦。及乎三代,實為三《易》。夏曰 《連山》,殷曰《歸藏》」,周文王作卦辭,謂之《周易》,周公又作 爻辭,孔子為彖、象、繫辭、《文言》、序卦、《說卦》《雜卦》,而子夏 為之傳。及秦焚書,《周易》獨以卜筮得存,唯失《說卦》三 篇,後河內女子得之。漢初,傳《易》者有田何,何授丁寬, 寬授田王孫,王孫授沛人施讎、東海孟喜、琅邪梁丘 賀,由是有施、孟、梁丘之學。又有東郡京房,自云受《易》 于梁國焦延壽,別為京氏學,嘗立,後罷。後漢施、孟、梁 丘、京氏凡四家並立,而傳者甚眾。漢初,又有東萊費 直傳《易》,其本皆古字,號曰《古文易》,以授琅邪王璜,璜 授沛人高相,相以授子康及蘭陵毋將永,故有費氏 之學行于人間,而未得立。後漢陳元、鄭眾皆傳費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