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3 (1700-1725).djvu/7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能盡也?」既坐,伊川復曰:「子以為何人分上事?」對曰:「聖

人分上事。」曰:「若聖人分上事,則乾坤二卦亦不須,況 六十四乎?」

「看《易》且要知時。凡六爻,人人有用。聖人自有聖人用, 賢人自有賢人用,眾人自有眾人用,學者自有學者 用。君有君用,臣有臣用,無所不通。」因問:「坤卦是臣之 事君,有用處否?」先生曰:「是何無用?如『厚德載物』,人君 安可不用?」

觀《易》須看時,然後逐爻之才。一爻之間常包函數意, 聖人常取其重者為之辭。亦有《易》中言之已多,取其 未嘗言者,亦不必重事。又有且言其時,不及其爻之 才,皆臨時參考。須先看卦,乃看《繫辭》。

大率上一爻皆是師保之任,足以當此一爻也。 《易》爻之有象,猶人之守禮法。

大抵卦爻始立義,既且即聖人別起義以錯綜之。如 春秋時已前既巳立例,到近後來書得「全別」一般事, 便書得別有意思。若依前例觀之,殊失之也。

凡看書,各有門庭。《詩》《易》《春秋》,不可逐句看,《尚書》《論語》 可以逐句看。聖人用意深處,全在《繫辭》。《詩》《書》乃格言, 古之學者皆有傳授。如聖人作經,本欲明道。今人若 不先明義理,不可治經,蓋不得傳授之意云爾。如《繫 辭》本欲明《易》,若不先求卦義,則看《繫辭》不得。

古之學者,先由《經》以識義理。蓋始學時盡是傳授,後 之學者卻先須識義理,方始看得經。如《易繫辭》所以 解《易》,今人須看了《易》,方始得看《繫辭》。

《一本》云:「古之人得其師傳,故因《經》以明道。後世失其師傳,故非明道不能以知經。」

《易》學,後來曾子、子夏㬠到上面也 《易》,有百餘家,難為遍看。如素未讀,不曉文義,且須看 王弼胡先生荊公三家,理會得文義,且要熟讀,然後 可有用心處。

自孔子贊《易》之後,更無人會讀《易》。先儒不見于書者 有,則不可知。見于書者皆未盡。如王輔嗣韓康伯只 以《莊》老解之,是何道理?某于《易傳》殺曾下工夫。如學 者見問,儘有可商量書,則未欲出之也。

王弼註《易》,元不見道,但只以老莊之意解說而已。 先儒以六為老陰,八為少陰,固不是。介甫以為「進君 子而退小人」,則是聖人旋安排義理也。此且定陰陽 之數,豈便說得義理?九六只是取純陰純陽,惟六為 純陰,只取《河圖》數見之,過六則一陽生,至八便不是 純陰。

今時人看《易》,皆不識得《易》是何物,只就上穿鑿。若念 得不熟,與就上添一德,亦不覺多,就上減一德,亦不 覺少。譬如不識此兀子,若減一隻腳亦不知是少,添 一隻腳亦不知是多。若識,則自添減不得也。

《答張閎中書》曰:「《易傳》未傳,自量精力未衰,尚冀有少 進爾。然亦不必直待身後覺老耄則傳矣。書雖未出, 學未嘗不傳也。第患無受之者爾。」

先生嘗說:「某于《易傳》,今卻已成書,但逐旋修補,期以 七十,其書可出。」韓退之稱「聰明不及于前時,道德日 負于初心。」然某于《易傳》,後來改者無幾,不知如何,故 且更期之以十年之功。看如何。

伊川自涪陵歸,《易傳》已成,未嘗示人,門人弟子請益 有及《易書》者,方命小奴取書篋以出,身自發之,以示 門弟子。非所請不敢多閱。

門弟子請問《易傳》事雖有一字之疑,伊川必再三喻 之,蓋其潛心甚久,未嘗容易下一字也。

伊川以《易傳》示門人,曰:「只說得七分,後人更須自體 究。」

王安石集

《易象論解》

君子之道,始于自強不息,故于《乾》也。「君子以自強不 息。」自強不息,然後厚德載物,故于《坤》也。「君子以厚德 載物」,自強積德,以有載也。「迺能經綸」,故于《屯》也。「君子 以經綸。」經綸者,君子有事之時,故于《蒙》也。「君子以果 行育德」,果行育德,則無事矣,故于《需》也。「君子以飲食 宴樂。」飲食宴樂,所以待人而與之從事者也,故于《訟》 也。「君子以作事謀始。」作事謀始則能為物主,故于《師》 也。「君子以容民畜眾,建萬國,親諸侯。」容民,畜眾之大 者,故于《比》也。「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諸侯親則無所 用武,故于《小畜》也。「君子以懿文德」,德以禮為體,故于 《履》也。「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禮》也者,因時之會通,以 財成,輔相天地者也,故于《泰》也。后以財成天地之道, 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物,不能終泰,故于《否》也。君 子以儉德避難,不可榮以祿。泰則通,否則辨,故于《同 人》也。「君子以類族辨物」,族各有其類,物各有其辨,則 君子小人見矣,故于《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 命。」雖遏惡也,不可以為偏亢,故于《謙》也。君子以裒多 益寡,稱物平施,「順天」休命,而以謙平施,則人樂之,故 于《豫》也。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樂 成而息,故于《隨》也。君子以嚮晦入宴息物,不可終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