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3 (1700-1725).djvu/78

此页尚未校对

弊,必復乎本而後可以無患,故君子不可以不知復。 雖復乎其本,而不常其德以自固,則有時而失之矣, 故君子不可以不知𢘆。雖能久其德,而天下事物之 變相代乎吾之前,如吾知𢘆而已,則吾之行有時而 不可通矣,是必度其變而時有損益而後可,故君子 不可以不知損益。夫學如此其至,德如此其備,則宜 乎其通也。然而猶困焉者,則向所謂困于命者也。困 于命則動而見病之時也,則其事物之變尤眾,而吾 之所以處之者尤難矣。然則其行尤貴于達事之宜 而適時之變也。故辯義行權,然後能以窮通,而「井」者 所以辯義,「㢲」者所以行權也。故君子之學,至乎井㢲 而大備,而後足以自通乎困之時。孔子曰:「作《易》者其 有憂患乎?」謂其言之足以自通乎困之時也。嗚呼!後 世之人,一困于時,則憂思其心而失其故行,然卒至 于不能自存也,豈有他哉?不知夫九者之義故也。

《卦名解》

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故曰「雲雷屯。」屯已「大亨」, 則雷雨之動滿盈而為解,故曰「雷雨作解。」動而免乎 險,《解》。山下有險,非險在前也,可往而止焉,必蒙者也, 故為蒙。《蹇》則險在前者也,險在前則不可以往,故為 《蹇》。《彖》曰:「見險而能止」,知矣哉。知者反乎蒙者也。《需》亦 險在前也,其不為乾健而進也,非若艮之止也,非坎 之所能陷也,待時而進耳,故為《需》。柔得位而上下應 之,小者之畜也。小者畜則其畜亦小矣,故為《小畜》。以 小而畜大,非柔之中也。柔得位而不中,不中而上下 應之,《小畜》之道也。能止健,大者之畜也。大者畜則其 畜亦大矣,故為《大畜》。四陽過二陰,而陽得中,故為「大 過。」「大過」者,大者過也。大者過,則亦事之大過越也。四 陰過二陽,而陰得中,故為「小過。」《小過》者,小者過也。小 者過,則亦事之小過越者耳。《大有》,能有大者也。大者 應之也。「柔得尊位」,大有者也。《同人》,同乎人者也。柔位 得中,而應乎乾者也。㢲而麗乎內,故為《家人》。止而麗 乎外,故為《旅》。少男長女必惑,山下有風必撓。《蠱》者,撓 惑之名也。為天下之蠱者,事也,故為《蠱》。少女少男,男 下女上,故為《咸》。咸者,交感之名也。長男長女,男上女 下也,故為《𢘆》。《姤》陰遇陽,故為姤;陽決陰,故為夬。柔履 剛,故為履。「履」,禮也。禮者,以柔履剛者也。剛應順而以 動,故為《豫》。上下交,故為《泰》;不交故為《否》。以剛中為主, 而下順從,故為《比》;順而止,故為謙;動而說,故為隨。大 者在上,故為《觀》。大者壯,故為《大壯》。剛浸長以臨柔,故 為《臨》。臨者,大臨小之名,故曰「臨者大也。」柔來文剛,分 剛上而文柔,故為《賁》。柔變剛為《剝》。剝者,消爛之名也。 剝窮上而剛反,故曰《復》。復者,反而得其所之名也。天 下雷行,物應之,故為《無妄》。雷之感物,物所以應無妄 者也。剛退,故為《遯》。明入地中,故為《明夷》。明者,傷于暗 之名也。文王與紂,當其象矣。以爻考之,自三以下,周 象也。自四以上,殷象也。「明出地上」,《晉》,臣進之象卦也。 「明出地上」,則方晝而未至乎中。中則照天下,晝則進 之,盛而不亢乎王者也。「損上益下」,主于自損者也,故 為《益》。損下益上,主于自益者也,故為《損》。「乾道成男,坤 道成女」,凡女卦皆受損者也,凡男卦皆受益者也。損 上益下,損下益上,此之謂也。巽乎木而上水,故為《井》。 以木巽火,故為《鼎》。明以動,故為《豐》。豐者,光明盛大之 卦也。剛上下而實在其間,頤中有物之象也。頤中有 物,必噬嗑則合矣,故為《噬嗑》。嗑者,有間而通之之卦 也。上險下說,說以行險,故為「節。」柔在內而剛得中,說 而巽,故為《中孚》。柔亦在內,可謂對矣。《中孚》者,至誠之 卦也。《無妄》則不妄而已。一陽陷于二陰,故為《坎》。坎者 陷也。內明,水象也。一陰麗于二陽,故為離。離麗也外 明,火象也。水之為物陷者也,火之為物麗者也。推此 則震巽艮兌,可以類知之也。上火下澤睽。睽者,不合 之名也。二女之卦也,火在水上,《未濟》。未濟者,有濟之 道也,男女之卦也。水上火下,男女相逮之卦也,故為 《既濟》。澤上火下,二女不相得之卦也,故為《革》。不相得 而相違,革之以所生也。以眾行險,故為《師》。上剛而下 險,險而健,故為《訟》。上動而下止,止而動,故為《頤》。止而 動,頤之道也。上說而下順,故為《萃》。上巽而下險,險而 巽,故為《渙》。渙者,離散之名也。巽而免乎險,則不蹇不 困,下雖險,上巽而不健,則不訟,故為渙而已。困則剛 見揜者也,在難中者也,不可不動矣。《蹇》則難在前者 也,不可以往而已,故《彖》曰「利西南」也。順而巽,其進也 孰禦焉?故為升。止而巽,有止之道,故為《漸》。《歸妹》者,歸 女之卦也。妹,少女也。少女為主于內,故曰「歸妹。」《歸妹》, 女歸之以其時也,故曰「動而說,所以為歸妹」也。陽在 下則動而進,故為震;進在陰上,已得其所則止,故為 艮。內柔伏,故為㢲;外柔見,故為兌。此其文皆在《繫辭》。 或彖繫所不言,以其所言,反求其不言,則知其所以 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