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4 (1700-1725).djvu/13

此页尚未校对

四德,又于《文言》復以為言,故後人祗以為「四德」,更不 做「大亨利貞」說了。

或有咎伊川著書不以示門人,再三誦之,先生不以 為然也。因坐復歎。先生曰:「公恨伊川著書不以示人, 某獨恨當時門人弟子布在海內,炳如日星,自今觀 之,皆不滿人意。只如《易傳》一書散滿天下,今家置而 人有之,且道誰曾看得他箇?果有得其意者否?果曾 有行得他箇否?」

程子言《易》中只是言「反復、往來上下」,這只是一箇道 理。陰陽之道,一進一退,一長一消,反復、往來、「上下」,于 此見之。

黃榦問:「康節《詩》嘗有《莊》老之說,如何?」曰:「便是他有些 子這箇。」曰:「如此莫于道體有異否?」曰:「他嘗說,老子得 《易》之體,孟子得《易》之用。體用自分作兩截。」曰:「又說《經》, 如何?」曰:「看他只是以術去處得這事恰好,無過如張 子房相似,他所以極口稱贊子房也。」

問:「《易本義》曰:『易,變易也,交易也』。如何?」先生曰:「變易如 『陰變而陽,陽變而陰;老陰變少陽,老陽變少陰之類, 正是占筮之法。交易如『陽交于陰,陰交于陽之類。《卦 圖》上謂『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 八卦相錯』是也』』。」又云:「變易便是晝夜往來,相為屈伸 者。」

子靜常言:「顏子悟道後于仲弓。」又曰:「《易繫》決非夫子。」 又曰:「孟子無奈告子何!」陳正己錄以示人。先生申言 曰:「正己也乖。」

《鄭仲禮錄》,向見敬夫及呂伯恭,皆令學者專讀《程傳》, 往往皆無所得。蓋《程傳》但觀其理,而不攷卦畫經文, 則其意味無窮,各有用處,誠為切於日用工夫。但以 卦畫經文攷之,則不免有可疑者。某蓋嘗以康節之 言求之,而得其畫卦之次第,方知聖人只是見陰陽 自然生生之象而摹寫之,初未嘗有意安排也。至於 《經》文,亦但虛心讀之,間略曉其一二,至有不可曉處, 則便放下,不敢穿鑿以求必通。如此,卻似看得有些 意思。亦嘗粗筆其說而未成也。

「麻衣」,此乃偽書。向來敬夫雖不以其說為然,然亦誤 以為真希夷之師說也。其言專說卦畫,大概似是。而 其所以為說者,則皆瑣碎支離,附會穿鑿,更無是處。 讀《易》亦佳,但經書難讀,而此經為尤難。蓋未開卷時, 已有一重象數大概功夫,開卷之後,經文本意又多 被先儒硬說殺了。今人看得意思局促,不見本來「開 物成務活潑。」廷老所傳鄙說,正為欲救此弊,但當時 草草抄出疏略,未成文字耳。然試略考之,亦粗見門 戶梗概,若有他說,則非吾之所敢聞也。

李閎《祖錄》伊川先生《與謝湜持正書》曰:「若欲治《易》,請 先尋繹令熟,且看王弼、胡先生、王介甫三家文字,令 通貫。」再三云:「此是讀《易》要法。」

黃顯子錄:問:「胡安定《易》曰:『分曉正當。伊川亦多取之。 或問康節數學,曰:『且未須理會。數自是有此理。有生 便有死,有盛必有衰。且如一朵花含蕊時,是將開略 放時是正盛,爛漫時是衰謝。又如看人,即其氣之盛 衰,便可以知其生死。蓋其學本于明理,故明道謂:其 『觀天地之運化,然後頹乎其順,浩乎其歸』。若謂渠能』』」 知未來事,則與世間占覆之術何異?其去道遠矣,其 知康節者末矣。蓋他玩得此理熟,事物到面前便見, 更不待思量。又云:「康節以四起數,疊疊推去,自易以 後,無人做得一物如此整齊,包括得盡。想他每見一 物,便成四片了,但纔到二分以上便怕。《乾卦》方終,便 知有箇《姤》卦來。蓋緣他于起處推將來,至交接處看 得分曉。」廣云:「先生前日說康節之學與周子程子少 異處,莫正在此否?若是聖人,則處《乾》時,自有箇處乾 底道理,處姤時,自有箇處姤底道理否?」先生曰:「然。 京房輩說數,捉他那影象,纔發見處便筭將去。且如 今日一箇人來相見,便就那相見時節筭得這箇是 好人不好人,用得極精」微,他只是動時便筭得,靜便 筭不得。人問康節:「庭前樹筭得否?」康節云:「也筭得,是 待他動時方可。」須臾一葉落下,他便就這裏筭出。這 樹是甚時生,當在甚時死?

《輔廣錄》:「或言:某人近注《易》。先生云:『緣《易》是一件無頭 面底物,故人人各以其意思去解說得。近見一兩人 所注得一片道理,也都好。但不知聖人元初之意果 是如何?《春秋》亦然』。」

康節嘗言:「老氏得《易》之體,孟子得《易》之用。」非也。老子 自有老子之體用,孟子自有孟子之體用,將欲取之, 必姑與之,此老子之體用也。存心養性,充廣其四端, 此孟子之體用也。

余大雅錄先生云:「《傳》注惟古注不作文,卻好看,只隨 經句分說,不離經意最好。疏亦然。今人解書,且圖要 作文,又加辯說,百般生疑,故其文雖可讀,而經意殊 遠。程子《易傳》亦作成文,說了又說,故令人觀者更不 看本經,只讀傳,亦非所以使人思也。」

《董銖錄》:銖問:「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其體則謂之《易》,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