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5 (1700-1725).djvu/22

此页尚未校对

志行正惟此與《臨》之初爻兩言之。」

「以貴下賤」,非獨此爻也,《傳》以始變之卦,故一明之耳。 「乘剛」之義,《傳》凡五言之,《屯》二,《豫》五,《噬嗑》二,《困》三,《震》二。 而《彖傳》又有「柔乘剛」,「柔乘五,剛」,蓋舉其重,不必盡見 也。

郭京云:「嘗見王輔嗣親筆鹿作麓,而從禽」上有何字。 晦菴疑其妄。案:王肅本已作「麓」,京豈用之歟?

《小畜彖傳》言「施未行」,則是全未得行之意。此但為未 光耳。若《頤》六四、則施光矣。

「何可長也。」凡四言之。此爻與《豫》之上六、《中孚》之上九、 皆戒之之意。若《否》之上九、則幸之之辭也。

行不順也。晦菴曰:「順當作慎。」蓋「順」「慎」古字通用。《荀子》 「順墨」作慎墨。

順巽之義。此及《漸》六四、《家人》六二凡三言之巽體。此 與《家人》則但取其義耳。

不言「天上有雲」,而言「雲上於天」,見其氣之上升也。 未失常,於《師》、六四再言之,皆一意也。

以九居五,正而又中者也。《屯》之時不足以當此義,故 於《需》與《訟》明之。若《豫》與《晉》之六二,則柔之中正者也。 《姤》與《井》之九五,皆直言卦德,故無「以」字。

《需》上六與《隨》初九同,皆變而不失正者。

王肅曰:「畜,養也。」

舉爻者凡三十有二:初凡五《比》《大有》《觀》《渙》《中孚》,二凡 八《頤》《恆》《大壯》《明夷》《家人》《井》《解》《損》,四凡二《賁》《兌》,五凡八 《豫》《賁》《大畜》《離》《姤》《損》《豐》《巽》上,凡九《履》《豫》《大有》《坎》《井》《鼎》《歸 妹》《旅》《兌》,而六二之吉,凡再言之;《明夷》《家人》,九二貞吉, 凡三言之;《大壯》《解》《未濟》,六五之吉,凡四言之;《賁》《大畜》 《離》《豐》,惟《履》《豫》《井》《鼎》《旅》之辭取在上之義,其他未必皆 有意。

位正中、凡三言之。《比》《隨》《巽》之九五皆同。

「上合志。」此與《大畜》九三《升》初六。凡三言之。皆謂上與 陽爻合也。《損》初六。「尚合志」同。

位不當凡十六,惟《晉》《夬》《萃》《豐》《小過》,為以九居四,《大壯》 以六居五,餘皆以六居三,《履》《否、豫》《臨》《噬嗑》《睽》《震》《兌》《中 孚》《未濟》也。然爻位不當者,蓋不止此,聖人亦隨事明 之耳。

志行。此及《否》《睽》《未濟》之九四。凡四言之。豈非謂其離 下而進於上乎。

位正當此及《否》《兌》《中孚》之丸四亦四言之孚于《剝》之 屬,正與此同。《否》《中孚》,又自有意。說具本卦。

或言「有慶」、或言「往有慶。」而「大有慶」者、獨於此爻與《頤》 之上九言之、其吉可知矣。

「志在外。」此與《咸》初六、《渙》六三言之,皆內外之相應者。 《渙》六四言光大也。雖無以字,義與此同。

「中以行願。」此「中」字恐與上爻「中心」之中同。

又誰咎凡三言之。在《解》與《節》者,其意不同。說具本卦。 《困》九五亦云「以中直也。」義與此同。

「志未得。」案:《謙》之上六,《困》之九五,義與此同。說具本卦。 《易》而無備也。晦菴曰:「太柔則人將易之,而無畏備之 心。」愚案:此說本出程子,然以爻論之,柔得尊位大中, 則不失於弱矣。張子曰:君子至平易,有何關防擬備? 惟以抑抑威儀,維德之隅,儼然人望而畏之。既《易》而 無備,則威如乃吉也。此雖王氏舊說,於文則合矣。 《巽》上六。亦云「上窮。」皆謂在上而極耳。

傳言「得中道」凡四《離》以六居二。固得中矣。而此爻與 《解》《夬》皆以九居二。是以陽居陰為得中也。豈非所謂 時中者歟。《既濟》六二與此同。

「咎不長」,《大壯》上六同此意。

「行中」疑與《泰》爻辭「中行」同意。

「志在內。」此乃《蹇》之上六兩言之、內、謂內卦。

亦可「醜」與解之《六三》同,其義一耳。

「未失道」與《睽》九二同。

《釋文》云:「敕,俗字也。」《字林》作「敕。」

不行也,一本上或有「止」字。

「未光也。」與《震》九四《兌》上六三言之。

未光也本或作「未光」大也。

「聰不明也。」與《夬》九四同。豈非澤上於天。亦為水涸之 象乎。

終無尤。及《剝》六五、《蹇》《旅》六二、《鼎》九二,凡五言之尤,罪 自外至者也。故守正則「無尤」矣。

《大畜》六四、升九二,皆以有喜贊之。此爻為能求賢以 自助,是可喜也。

《象》言君子五十三,言先王。七《比》《豫》《觀》《噬嗑》《復》《無妄》《渙》 言后三,《泰》《復》《姤》言大人,與上各一,《離》《剝》。先王者,立法 創制者之稱。「君子」者,有德有位之通稱。「上」者,在人上 者之通稱。后者,有天下者之通稱。「大人」者,德位並至 之稱。此卦六五不為君位,故指陽為上而不言后王。 先君子曰:「未有與者,無應故也。」若在上者有以與之, 則為禍烈,而君子無噍類也。程子曰:「《剝》之未盛,君子 有與,猶可勝也。」此意甚善,第於文義若相戾耳。況《傳》 文與《井》九二略同,恐不應為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