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5 (1700-1725).djvu/8

此页尚未校对

衡晝思夜誦,身體而力踐之,往來河洛間,從柳城姚 樞得伊洛程氏及新安朱氏書,益大有得。

《王鶚傳》,「甲辰冬,訪求遺逸之士,遣使聘鶚。及至,召對, 請講《易》,每夜分乃罷。」

《劉肅傳》:「肅嘗集諸家昜說,曰《讀易備忘》。」

《楊恭懿傳》:「恭懿家貧力學,書無不讀,尤深於《易》。」 《何榮祖傳》:「榮祖所著有《學易記》。」

《吳澄傳》:至元十三年,居布水谷,校定《易》《書》《詩》《春秋》《儀 禮》及《大、小戴禮》。侍御史程鉅夫請置澄所著書於國 子監,以資學者,朝廷命有司即其家錄上行省。掾元 明善以文學自負,嘗問澄《易》《詩》《書》《春秋》奧義,嘆曰:「與 先生言,如探淵海。」遂執弟子禮終其身。澄於《易》《春秋》 《禮記》各有纂言。

《袁桷傳》:桷所著有《易說》。

《齊履謙傳》:履謙六經諸史無不淹貫,著《易繫辭旨略》 三卷,《易本說》四卷。

《虞集傳》:「集曾祖剛簡,嘗著《易說》以發明其義。」

《儒學傳》:「趙復字仁甫,與人交尤篤分誼。元好問文名 擅一時,其南歸也,復贈之言以自修,讀《易》求文王、孔 子之用心為勉。其愛人以德類若此。」

胡一桂,字庭芳,徽州婺源人。生而穎悟,好讀書,尤精 於《易》。初,饒州德興沈貴寶受《易》於董夢程,夢程受朱 熹之《易》於黃榦,而一桂之父方平及從貴寶、夢程學, 嘗著《易學啟蒙通釋》。一桂之學出於方平,得朱熹氏 源委之正。宋景定甲子,一桂年十八,遂領鄉薦,試禮 部不第,退而講學,遠近師之,號「雙湖先生。」所著書有 《周易本義》《附錄》《纂疏》《本義》《啟蒙》《翼傳》,並行於世。一桂 同郡胡炳文,字仲虎,亦以《易》名家,作《易本義通釋》。 黃澤,字楚望。澤於名物度數考覈精審,而義理一宗 程、朱。作《易經解》,以明象為先,以因孔子之言上求文 王、周公之意為主,而其機括則盡在《十翼》。作《十翼舉 要》,《忘象》《辨象》《略辨同論》。又懼學者得于創聞,不復致 思,故其所著多引而不發,乃作《易學濫觴》,示人以求 端用力之方。

鄭滁孫字景歐,景定間進士,所著有《大易法象通贊》 《周易記玩》等書。

劉詵字桂翁廬陵人詵為文根柢六經所著。《周易》多 發前儒之所未發。

吳師道,字正傳,蘭溪人。為國子博士。其為教,一本朱 熹之旨,著《易雜說》。

周仁榮,字本心,台州臨海人。父敬孫,嘗著《易象占》,仁 榮承其家學,治《易》。

伯顏,一名師聖,字宗道。生三歲,嘗以指畫地,或三或 六,若為卦者。

瞻思字得之,邃於經,而《易》學尤深。所著有《陰陽奇偶 消息圖》。

《忠義傳》:「鄭玉字子美,徽州歙縣人。至正十四年,除翰 林待制。所著有《周易纂注》。」

《隱逸傳》:「張特立字文舉,泰和進士。白首窮經,誨人不 倦,所著有《易集說》。」

何中字太虛,所著有《易類象》二卷。同郡危復之字見 心,宋末為太學生,博覽群書,尤好讀《易》。

武恪字伯威恪好讀。《周易》每日堅坐或問之曰:「先生 之學以何為本恪」曰:「以敬為本。」

《太平清話》:「梅花道人嘗與兄元璋師事毘陵柳天驥, 得其性命之學,尤邃於《易》,言禨祥皆中。」

《吉安府志》:「吳鄹,永新人。宋末兵亂,避仇轉徙山西,改 姓名張應珍,自號義山先生,示不忘其故土,著《周易》, 宗程朱而不為苟同。如參天兩地而倚數鄹以為本 義,天圓地方,圓者一而圍三,三各一奇,方者二而圍 四,四合二耦,似費擬議。蓋五生數之中,天數一,三五 凡參,地數二,四凡兩,故聖人參兩之以倚數。八卦之 象,乾坤天地,以太虛言之也;震巽天地之長,男女為 雷風,有氣無形;坎離天地之中,男女為水火,有形無 質;艮兌天地之少,男女為山澤」,有質確定矣。其說頗 有據。元駙馬都尉、高唐郡王闊里吉思嘗從之質疑 焉,為刻其書于平陽路,且序其里居為詳,上之,令藏 祕閣。

彭復初,元時安福人。自幼即屏去舉子業,一以聖賢 為師法。晚年尢精于《易》,本邵、朱之說,著《易學源流》,郡 邑諸名士多出其門。

《明外史周定王橚傳》:「鎮國中尉睦桔,鎮平王諸孫。覃 精經學,尤邃於《易》,謂本朝經學一本,宋儒古人經解 殘缺放失,乃訪求諸海內通儒,繕寫藏弆,若李鼎祚 《易解》,皆敘而傳之。築室東坡之上,延招學徒,與共研 席,名聲籍甚。呂柟與論《易》,歎服而去。」

《寧獻王權傳》:「鎮國中尉謀㙔,束修自好,貫串群籍。著 《易象通》八卷。病革,猶與諸王講《易》。至夜分,有星光大 如斗,墜里中,棲鳥皆悲鳴,越二日而逝。」

《唐定王桱傳》,「三城王芝垝,博極群書,弘治二年,敕賜 五經、四書,營御書樓翫易洞,著《進修槁》若干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