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5 (1700-1725).djvu/9

此页尚未校对

《荊王瞻棡傳》,見澋曾孫載埁,尤以文行稱,折節士大 夫,讀易窮理。

《詹同傳》:同幼穎異,受《易》於甘楚材。太祖下武昌,召為 國子博士。時功臣子弟教習內府,諸博士治一經不 盡通。同淹貫群籍,講《易》最善,太祖善之。

《鮑恂傳》:「恂字仲孚,崇德人,受《易》於臨川吳澄,著《大易 傳義》,學者稱之。」

《朱善傳》:「洪武十八年,擢文淵閣大學士,論說多稱旨, 嘗講《家人卦心箴》,帝大悅。」

《劉三吾傳》:「洪武三十年,偕紀善白信蹈等主考會試。 榜發,泰和宋琮第一,北士無與者。琮善《易》,學登第,官 檢討,悵然語人曰:『翰苑當有厄,吾其』」乎?既而諸生 上言:三吾等南人私其鄉。帝怒,命侍講張信等覆閱, 不稱旨。有言信等故以陋卷呈,由三吾等屬之也。帝 益怒,信、蹈等論死,三吾以老戍邊,琮亦遣戍。帝親策 問更試,擢六十一人,皆北士,時謂之「南北榜。」琮,永樂 初赦還。宣德中以檢討掌助教事。卒之前,預刻死期, 或扣以休咎,不應。

《陳性善傳》:「性善名復初,以字行,山陰人。初,誠意伯基 卒,詔御史李鐸往取遺書。基子璉出觀象玩占諸祕 冊,隨鐸詣闕上之。性善工書,召入便殿繙錄。帝威嚴, 見者多惴懼,至惶汗不成一字。性善舉動安詳,字畫 端好,帝大悅,賜酒饌,留竟日,家人以為死矣,比出,大 驚喜。」

《葉希賢傳》:希賢,松陽人,以進士為御史。燕王稱帝,去 為僧,改名暨,號雪菴和尚,走蜀之重慶大竹善慶里, 山水奇絕處棲焉。隱者杜景賢知其非常人,即其地 為築菴,與其徒數人居之,晨夕誦《周易》。景賢曰:「僧宜 誦佛經。暨即讀佛書。」

《薛瑄傳》:「都御史王文誣瑄等故出人罪,論瑄死,下獄 待決,瑄讀《易》自如,王偉申救,乃免。」

《羅洪先傳》:洪先雖宗良知學,然未嘗及守仁門,恆舉 《易大傳》「寂然不動」,周子「無欲故靜」之旨,以告學人。 《錢德洪傳》:王守仁自《尚書》歸里,德洪偕數十人共學 焉。累官刑部郎中。郭勛下詔獄,德洪據獄詞論死。帝 雅不欲勛死,下德洪詔獄。御史楊爵、都督趙卿亦在 繫,德洪與講《易》不輟。

《楊爵傳》:「帝中年好祥瑞,爵疏詆符瑞,帝怒,立下獄。」所 著《周易辨》,則獄中作也。

《俞大猷傳》,「大猷字志輔,少好讀書,受《易》於王宣、林福, 得蔡清之傳」,又聞趙本學以《易》推衍兵家奇正虛實 之權,復受其業。

《王樵傳》:「樵邃經學,於《易》有纂述。」

《顧憲成傳》萬曆八年進士,以吏部主事告歸,讀《易》《春 秋》者三年。

《呂柟傳》:「柟字仲木,別號涇野,學者稱涇野先生。」所著 有《易說翼》諸書。

《張邦奇傳》:「邦奇年十五,作《易解》。」

《錢一本傳》:一本潛心六經、濂、洛諸書,研精《易》學,著述 滿家。與顧憲成輩主東林講席,學者稱「啟新先生。」 《黃道周傳》:「道周學貫古今,所著《易象正》《三易洞璣》,學 者窮年不能通其說,而道周用以推驗治亂。歿後,家 人得其小冊,自推終於丙戍,年六十二,始信其能知 來云。」

《儒林傳》:「汪克寬盡力經學,《易》則有《程朱傳義音考》。 梁寅結廬石門山,所著有《周易參議》行於世。」

趙汸聞九江黃澤有學行,往從之游,得「口授六十四 卦大義。」

張洪好讀書,擢修撰。著《周易會通》諸書,散佚不傳。 曹端著有《周易乾坤二卦解義》,學者稱「月川先生。」 胡居仁以斯道自任,淮王聘入講易,以賓禮禮之。 鄭伉有高志,著《易義發明》,燼於火。

蔡清裹糧數百里,就候官林玭學《易》,盡得其肯綮,以 善《易》名天下,天下執業者麇至應之不倦。所著《易經 蒙引》盛行於世。

趙逯,東平人。受《易》於蔡清。先是,《蔡氏易》止行於閩南。 及是清大喜,盡以語之,由是《蔡氏易》北行齊魯矣。 陳琛所著《易經通典》,舉業家宗之。琛同郡林希堯所 著《易經四書存疑》與《蒙引通典淺說》並盛行於世。嘉 靖二十九年上所改《大學經傳》定本及《存疑》於朝。世 宗大怒,詔焚其書,然其書猶行於世。

湛若水嘉靖三年進侍講,復疏言:「臣以經術事陛下, 嘗讀《屯》《否》二卦。屯者,陰陽始交而難生,君臣欲有為 而未遂。此則陛下登極時然也。否則陰陽間隔而不 通,內外扞格而不合。陛下視今日於此卦何如哉?夫 《屯》而不濟,必至於否;《否》而不濟,將有不可勝言者。」 倪復,新,鄞人。性嗜學,窮探幽渺,務得指歸。著有《易繫 辭解》。

復同邑戴圭,字秉誠,踐履篤實,著有《易經大旨》。 何垕,字朝舉,由舉人直弘文閣,出為程番知府,歸授 徒著書,尤邃於《易》,所著有《易經諸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