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8 (1700-1725).djvu/10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十有四年。}}

【按范景文序】昔子輿氏言誦詩讀書必論其世又曰詩亡然後春秋作然則不明春秋之義安識詩之所以亡不論作詩之世又安識詩之所由作也故夫四

始,六義雖為吟詠性情,而一王褒譏大法於此寓焉。 用是播之聲歌,被之管絃,神人以和,上下以格,天子 之事,孰有大於詩者哉!東遷之後,豈遂無詩?尼父刪 定,別存《商》《魯》。雖復《及門》《西河》、端木之徒,尚未易測其 用意所在,況乎漢儒之詁釋,宋人之議論哉!然則未 刪之《詩》,亡於王跡之既熄;已刪之《詩》,併亡於論說之 多岐。蓋不稽時代以考污隆,於論世之旨何當焉?吾 友何元子家世受《詩》,獨觀深旨,見夫《詩》中所載周事 為多,后稷而後,文王而上,其諸非廟祀追遠之作,斷 之夏、商,使從其世。至《風》《雅》篇次,因人及事,義如貫珠。 登之音韻以和其聲;證之名物以資其博。紬繹既精, 引義綦廣。遂令分體之什,燦然編年之書,千五百年 而後,何意復有斯人?學者誠能通卷讀之,其治亂所 錯,直可上接乎書,而比於《春秋》之史。嗟乎!吾人生六 義散失之後,能使代有言,人有詠,不至如他詩簡闊 寥廓之難尋,則何氏翼《經》之功,於古之人何如耶?

【按曹學佺序】夫說詩者莫善於孟子孟子之言曰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故說詩非論其世不可孔門說詩有序有傳即後世之為說

為「箋」、「為疏」、「為故」,皆不越乎世;亦惟據其篇什而詮注 之,未聞有純以「世」為主。

而《風》《雅》《頌》隨之者,譬若觀其

譜牒,而其祖宗功德之近遠,與其為子若孫之賢不 肖,俱在尺幅中矣。何氏研窮於此七年之久而始成, 名曰《古義》。義即志也。何氏曰:「非我作古,乃古人之志 也。」何氏元子楷也。序之者,曹氏學佺也。

張次仲待軒詩記六卷

【按次仲自序】詩自商周溯稷契迄陳靈上下千五百年治亂興亡風俗疆域形勢方言物類情變無所不載而吾處數千年後蠡測管窺安必其皆有合於古

人陶主敬曰:「古韻自《詩》不用協《序》,文有本,未可非。說 《詩》者固不可詘《經》從《序》,亦何可去序昧《經》?故以《序》為 本而不能盡信者,酌以眾論,弋以己志,苟有當經學, 庶可質之將來。未知後人以為何如也?」

【按孫治序】詩記者鹽官張元岵先生之所為作也先生以天啟辛酉舉於鄉屢上春官不第遭時變革遂閉戶卻掃絕跡人事顧其生平經史淹貫著述斐然

其箋注四詩,大抵以《序》為據,謂「其書近古,異於後之 耳食者。囊括注疏以來,及於有明一代,不敢尋一先 生之語,即紫陽義有未合,亦必確有證據,不敢苟為 雷同。古今得失之林,歷代治亂之故,忠臣孝子、良友 貞婦,與夫山川原隰,禽魚草木,莫不原原本本,曉暢 意旨,不誇多識,不矜異聞,有一言之裨於道者,未之 或遺也。」嗟乎!先生之行潔,先生之心苦,以謝羽、鄭 所南之蘊義而發揮於經術,豈其有司馬名山之念, 桓譚必傳之語哉?而書之不可廢者自在也。予獲先 生忘年交十有五年,嘗在齋中見其披吟不絕於口, 朱墨不絕於手,吾未見其好學如先生者。先生歿後, 予閱其遺編,注釋經傳,而《外史》、漢、晉、唐以迄有明,無 不刪述成一家言。流覽玩讀,未嘗不為流涕。其孫訒 受業於余者,會刻先生《詩記》成,因作數言於簡端。嗚 呼!即先生此書,可以垂不朽矣。

孫承澤詩經朱傳翼三十卷

【按承澤自序】昔朱子於五經皆有著述散見於語類文集諸書詳細備具而其成書於易有本義於詩有集傳集傳力正毛氏之失而不甚許可詩記當時駭

者半,信者半,故《集傳》未大行於宋之世。至元季,經學 諸儒尊之信之。明洪武初,元之宿儒多有存者。定科 舉之制,首重明經,經說兼主二三家。獨《詩》主《集傳》,不 兼他說。永樂初,命儒臣修《五經大全》,《周易》並列傳義, 《詩經》獨詮《集傳》,若是乎其重也。故當時治《詩》者,師無 異授,學有專門,畢力於「大義」之旨而《詩》明迨、嘉、隆而 後,士習日趨新義視《集傳》僅為科舉之書。蓋《詩》在五 經中與他經異。他經率以闡理道,紀政事,定誅賞,大 經大法在焉。《詩》獨本於日用,屬於人情,取義於聲韻 之微,默寓夫勸懲之旨。大者載焉,小者載焉,貞者載 焉,淫者載焉。蓋不極乎事之變,不足以窮人之情。情 者性之用也,情至於窮而性見矣。故「曰:『思無邪,思由 情,反性之路也』。」此聖人教人學《詩》之要,非謂《詩》盡無 邪也。毛氏不達其解,而曰:「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夫 止乎禮義,固亦有之,然豈皆止乎禮義者哉?其說如 此,故篇篇必求止乎禮義,穿鑿迂滯而不通。惟其穿 鑿,故嗜奇者喜焉,反以《集傳》為庸常無味,有由然也。 余注《詩》有年,凡三易稿,始取《小序》與朱子之說並立, 每篇之首,定其是非,通章大義業已了然。又就《集傳》 略為推衍,以暢其旨,俾學者觀《小序》之說如是,朱子 之說如是,上合之於《經》文,固有不費辭說,洞然於心 而無疑者矣。嗟嗟!五經皆以垂教,聖人,於《詩》尢諄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