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8 (1700-1725).djvu/137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一百四十九卷目錄

 詩經部總論一

  尚書注疏舜典

  周禮訂義春官

  禮記注疏王制 內則 學記 經解 射義

  詩含神霧論詩

  春秋孔演圖論詩

  春秋說題辭論詩

  孔子家語好生篇

  孔叢子記義篇

  後漢鄭元詩箋解詩

  王充論衡藝增篇 正說篇

  劉熙釋名釋典藝

  魏張揖博雅釋詁

  隋王通中說王道篇 周公篇 述史篇

  唐韓昌黎集上宰相書

  劉禹錫文集施士丐詩說

  成伯璵毛詩指說詩總論 四始 小序辨

  丘光庭兼明書詩序 沈朗毛詩四篇 辨論名物十則

經籍典第一百四十九卷

詩經部總論一

尚書註疏

《舜典》

詩言志,歌永言。

《孔傳》謂:「《詩》言志以導之,歌詠其義,以長其言。」 《正義》:作詩者自言己志,則詩是言志之書,習之可以生長志意,故教其詩言志,以導冑子之志,使開悟也。作詩者直言不足以申意,故長歌之,教令歌詠其詩之義,以長其言,謂聲長續之。定本經作「永」 字,明訓「永」 為「長」 也。

周禮訂義

《春官》

太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

訂義鄭鍔曰:「太師掌吹陰陽之管以和樂,又教《六詩》。夫《詩》之六義,彼人安能通知以教人耶?康成以為教瞽矇,彼為瞽矇者,安能有六德以為本耶?」愚謂是說康成之失也。以理推之,蓋教國子以歌六詩耳。彼疑國子不當學詩於學工,殊不知古者作樂,必歌詩以為音。風賦、比興、《雅》《頌》,皆所歌之音,知音調之高下,惟太師耳。國子不學於太師,而誰學耶?大司樂能教之以其義,大師能教之以其音,故曰「教六詩。」 王昭禹曰:「一國之事,繫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謂之頌;風出於德性,雅出於法度,《頌》出於功業,三者《詩》之體也。直述其事而陳之,謂之賦;以其所」類而況之,謂之比;以其所感發而比之,謂之興。三者詩之用也。即其章言之,則曰六詩;即其理言之,則曰六義,太師教之以樂章,故曰「六詩。」 鄭康成曰:「風,言聖賢治道之遺化也,言今之正者,以為後世法。」《頌》之言誦也,容也,誦今之德,廣以美之。賦之言鋪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比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興見今之美,嫌於媚諛,取善事以勸諭之。

以《六德》為之本。

訂義鄭鍔曰:「此六德乃大司樂所教國子中和、祇庸、孝友之德,若以為教瞽矇,則彼賤工詎可責以中和、祇庸、孝友之德哉?」王昭禹曰:「君子之學《詩》,豈徒誦其空言,要之本於德而已。」

以六律為之音。

訂義鄭鍔曰:「六德為之本,所以成其性;六律為之音,所以和其聲。《大司樂》之教施於前,然後大師之教行於後。」康成又謂「以律視其人為之音」,乃引子貢問師乙以已宜歌之事為證。子貢所論者,人之性,非論六律為音之義,亦康成之失。 黃氏曰:「聲成文,謂之音,不以六律,音不可得而正也。」 王氏曰:「以六德為之本,故雖變猶止乎禮義;以六律為之音,則《書》所謂『聲依永』」、「『律和聲』也。」王昭禹曰:「言以六德為之本,則知所謂音者末也;言以六律為之音,則知所謂本者性也。《教六詩》雖以六德為之本,然非播之於音,則其聲無所發;非和之以律,則其音無所正。」楊氏曰:「以六德為之本,故可以觀,可以怨,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以《六律》為之音,故可以美教化,移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