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8 (1700-1725).djvu/83

此页尚未校对

間或略遠而舉近,非有所不知也。才老以壬申歲出 閩別時,謂蕆曰:「吾書後復增損行。」遽不暇出,獨藏舊 書。又三年,而才老死久矣,訪諸其家不獲,僅得《論語 續解》於延陵胡穎氏云。乾道四年四月。

按明陳鳳梧序盈天地間物凡有形必有聲乃自然之理也仰觀於天若雷霆之號令風雨之吹噓俯察於地若江河之衝激鳥獸之嗥鳴無不有聲亦無不

有韻。況人靈於萬物,參乎三才,其言之出自中五聲, 而文字又聲之精者。故上古聖人制為律呂,以諧五 聲,使咸協音韻,可以被之管絃,用之家鄉邦國,其極 至於動天地,感鬼神,而致雍熙太和之盛,良有以也。 《詩》三百篇之有韻,固不待言矣。若夫《易》之爻象彖繫, 《書》之「明良賡歌」,《儀禮》之「祀醮嘏辭」,《春秋左傳》之𦅸辭 歌諺,句語短長,率皆協韻。雖或出於旁通假借,而實 合乎音律之自然。下及國語、史、漢諸書,老、莊、荀、楊、韓、 歐諸子,其敘述之詞,間出韻語,亦皆脗合。世變既遠, 經生舉子,役於詞賦聲偶,雖讀其書而不知其韻,識 者病之。宋儒吳才老博學好古,迺采輯古經傳子史 協韻,分為四聲,各釋其音義,彙成一書,名曰《韻補》。其 援引該博,考據精當,誠有功於文字之學。晦菴先生 作《詩集傳》,悉本其韻,以協三百篇之旨,其見信於大 儒,蓋不苟也。嘉興郡舊有刻板,歲久漫漶,毀而未完, 而習舉業者復視之為長物,是以無傳焉。予讀書中 祕時,見同館胡世臣購得一本,嘗假而錄之,僅得其 音,而不及悉其義,久而亡失。後宦游中外,往往求諸 縉紳間,未得也。正德己卯,予以服闋北上,道經三衢, 會提學憲副今光祿劉公德夫論及書籍,德夫曰:「方 伯何公道亨藏有善本,欲刻之以傳。比至錢塘,首訪 何公,遂假其書,閱之不啻如獲拱璧,公因囑予序之。」 既而公以入覲未及梓,頃擢大中丞,巡撫河南,保釐 之暇,迺成厥志焉。伻來以書速序,予既辭不獲,迺述 《韻補》之源流暨重刻之顛末,以引諸篇端,使四方學 者知是書之不易得,不可以忽焉而不之究心也。公 名天衢,楚之道州人。與予同舉弘治丙辰進士,歷官 中外,風節才望,推重同時,而力學稽古,汲汲不倦。觀 於斯刻,足以見其志之所存矣。

鄭樵詩辨妄六卷

按樵自序毛詩自鄭氏既箋之後而學者篤信康成故此詩專行三家遂廢齊詩亡於魏魯詩亡於西晉隋唐之世猶有韓詩可據迨五代之後韓詩亦亡致

令學者只憑毛氏。且以《序》為子夏所作,更不敢擬議。 蓋事無兩造之辭,則獄有偏聽之惑。今作《詩辨妄》六 卷。可以見其得失。

周孚非鄭樵詩辨妄一卷

按孚自序古之教人者未嘗有訓詁也故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自聖人沒而異端起先儒急於警天下之方悟者故即六經之書而

「訓詁之,雖其教與古異,而意則一也。自漢以來,《六經》 之綱維具矣,學者世相傳守之,雖聖人起,未易廢也。」 而鄭子乃欲盡廢之,此予所以不得已而有言也。故 撮其害理之甚者見於予書,而其為《詩》之義,則有先 儒之傳在。嗚呼!聚訟之學,古人惡之,安知不有以是 規予者哉?然予之所不暇恤也。於是總而次之,凡四 十二事,為一卷。

王質詩總聞二十卷

按陳日強跋右雪山王先生詩說二十卷其家櫝藏且五十年未有發揮之者臨川貳車國正韓公攝守是邦慨念前輩著述不可湮沒迺從其孫宗旦求此

書鋟梓以廣其傳,命工經始,而日強分符來此,公餘 暇取讀之,其刪除《詩序》,實與文公朱先生合。至於以 意逆志,自成一家,真能寤寐詩人之意於千載之上, 斯可謂之窮經矣。趨使鑱刻,凡三閱月而後竣事,使 斯文顯行於世,後學之幸也。

程大昌詩議一卷

按大昌自序三代以下儒者孰不談經而獨尊信漢說者意其近古或有所本也若夫古語之可以證經者遠在六經未作之前而經文之在古簡者親預聖

人援證之數,則其審的可據,豈不愈於或有師承者 哉!而世人苟循習傳之舊,無能以其所當據而格其 所不當據,是敢於違背古聖人,而不敢於是正漢儒 也。嗚呼!此《詩議》之所為作也。

范處義詩補傳三十卷

按逸齋自序經以經世為義傳以傳業為名毛氏詩謂之詁訓傳故於詁訓則詳於文義則略韓氏有外傳乃依倣左氏國語非詩傳也惟詩傳先儒比之易

《繫辭》,謂之《詩大傳》。近世諸儒或為《小傳》、集說、疏義、注 記、類說、論解,其名不一。既於詁訓文義互有得失,其 不通者,輒欲廢《序》以就己說,學者病之。《補傳》之作,以 《詩序》為據,兼取諸家之長,揆之情性,參之物理,以平 易求古詩人之意。文義有闕,補以六經史傳;詁訓有 闕,補以《說文》。篇韻異同者一之,隱奧者明之,窒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