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8 (1700-1725).djvu/90

此页尚未校对

性於數千載之上,而興寄所在,若見其人而得之。至 於音訓疑似,名物異同,時代之後前,制度之纖悉,訂 證精密,開卷瞭然。嗚呼!《詩》於是乎盡之矣!《易》盡於伊 川,《春秋》盡於文定,《中庸》《大學》《語》《孟》盡於考亭。繼自今 吾知此書與並行也。」然則華谷何以度越諸子若是 哉?余嘗得其《舊槁》五七言,幽深夭矯,意具言外。蓋嘗 窮諸家閫奧,而獨得風雅餘味,故能以《詩》言詩,此《箋 傳》所以瞠乎其後也。余曰:「艾軒惜不見子。」君曰:「子又 豈容遺艾軒之言?」故不自揆而為之敘爾。

劉克詩傳十二卷

按克自序吾夫子發明至理以垂訓萬世未嘗不援詩以為證中庸大學義理之精微必以詩發之豈聖人之道皆有得於詩所以垂之天下萬世者必待詩

而後發耶?抑其作詩者皆聖賢之盛耶?又況聖人因 《詩》以推廣其義,宏遠精微,皆《詩》旨之所未及。洙泗之 間諄諄為學者言,未嘗不以《詩》為先。彼春秋諸賢執 《詩》以助其說者,何啻千里之謬,然後知《詩》之果為難 言也,似若六經出於聖人之暮年前乎?此則《書》藏於 史,《禮》《樂》藏於名教,《易》為卜筮,其公於上下之所通習 者,《詩》而止爾。故不學《詩》,不為《周南》《召南》者,皆不足以 為士。誦《詩》三百,固以為多而有餘用,所為多識於鳥 獸草木之名者,特學《詩》之細事。三千之徒可與言而 終不與之言者,賜與商而止爾。聖人蓋予人以共學, 而不予人以共知乃如此。然則詩人之託物致意,情 旨幽遠,不解其辭而求之於序。《序》之與詩,文體升降, 遼不相伴,託《詩》之名,演而為義者多矣。揣《詩》之義,臆 而為《詩》者亦不少。且以漢、魏文章之盛,辭旨淹洽,未 嘗有援《詩序》之辭者。惟束晳補亡,模傚《序》意,晉、唐四 言,皆循其法。近世場屋命題,乃以《詩序》同於正詩。儒 先有欲去《詩序》者,至其訓辭,又多依倣《序》意,竟亦不 能見也。克之學詩,似若於《序》無預,固未暇論其合與 否也。然《序》之出於詩人,或卜商,或大小毛公,皆莫得 而準。《序》之名氏猶不可知,況於《詩》乎?《詩》之言辭猶不 可知,況其旨乎!然則言《詩》之難其人,聖人,豈欺我哉! 其間亦有甚可疑者焉。按《左氏傳》,季孫行父以襄公 五年卒,不以壽聞者也。姑以七十載為準。在僖公薨 年纔十有一歲,安有八九歲之兒,顧乃請命於周,用 前代未有之典,出於諸卿之右哉?《豳》《籥》《豳》《詩》,《豳》《雅》《豳》 《頌》,見於籥章所掌,說者乃謂盡該於《七月》之詩,其然 乎?周宣石鼓之歌,審如退之所謂「孔子西行不到秦」, 則《祈招》之詩,聖人嘗為之折衷矣,何所戾而不編耶? 季札觀於周樂時,則孔子之生二十有六年矣,其先 後次第,與今毛氏所傳無絲毫少異,是吾夫子終未 嘗寘繩尺於其間也。彼所謂逸詩者,其逸於未刪之 前耶,抑逸於既刪之後耶?聖人於詩纖悉必盡,義有 未的,則裁而正之,辭有牴牾,則刪而去之。《四始》主於 《文王》,《黍離》降於《國風》,皆訓典之大法,禮義之大權,非 《雅》《頌》各得其所之謂乎?嗟乎!後死者之於斯文,欲如 身親見之盛,抑亦不知量也已。如以援證之《詩》言之, 則是《經》豈非聖人之全書乎?

章叔平讀詩私記

按黃震序詩自衛宏作小序諸儒往往憑之以說詩隨其所發理趣雖精而詩之所以作則世遠未必知其果然否也王雪山鄭夾漈始各舍序而言詩朱晦

庵因夾漈而酌以人情天理之自然而折衷之,所以 開示後學者,已明且要。東萊呂氏讀《詩》時,嘗雜記諸 儒之舊說,未及成書,公已下世學者,以其與朱晦庵 之說異而與舊傳諸說同也,或莫適從。臨川章君叔 平因兩家之異,參諸說之詳,斷以己見,名以《私記》,無 一語隨人之後,其用功之精勤,與謙虛不敢自信之 意,果何如哉?余得而讀之,三歎不忍去手。方欲從之 面請,則已拜予祠之命東歸矣。始志篇端,歸之尚俟 後會云。

姚隆詩解 卷

按黃淵序心動物也詩亦動物也豈可以言語求哉惟不說者為上矣夫子絃歌而取三百十有一篇斷之以思無邪一語即詩論詩他無文字洙泗言詩特

子貢、子夏見於《魯論》耳。齊、魯、毛、韓四家出,《傳》興而《經》 廢矣。《序》文不知果誰所作,毛萇於《序》猶無所與。鄭康 成惟《序》是信,叔世講師又出入毛、鄭間,跛眇相迓,笑 者孩之。雖然,語初學者不為詁釋。彼豈知或大或小、 或博或約、或顯或晦、或抑或揚之妙?此《野庵詩解》所 以作也。是解也,參之李迂仲,訂之張敬夫,《序》之可者 從之,否則正之。謂《風》《雅》皆始於文王;謂「《風》,《關雎》《鵲巢》 迺應其聲」;謂二雅聲有大小,非政有大小;謂「《王風》迺 王城之聲」;謂國風無變風,二《雅》無變《雅》,譚詩平易如 此。野庵姚姓隆,名贈,朝散大去,蕭之韶溪人。

黃震讀詩一得一卷

按震自序毛詩注釋簡古鄭氏雖以禮說詩於人情或不通及多改字之弊然亦多有足以裨毛詩之未及者至孔氏疏義出而二家之說遂明本朝伊川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