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0 (1700-1725).djvu/17

此页尚未校对

海之浸,膏澤之潤,渙然冰釋,怡然理順,然後為得也。 其發凡以言例,皆經國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書之 舊章。仲尼從而修之,以成一經之通體。其微顯闡幽, 裁成義類者,皆據舊例而發義,指行事以正褒貶。諸 稱書、「不書」、「先書」、「故書」、「不言」、「不稱」、「書曰」之類,皆所以起 新舊、發大義,謂之「變例。」然亦有史所不書,即以為義 者,此蓋《春秋》新意,故傳不言凡,曲而暢之也。其經無 義例,因行事而言,則傳直言其歸趣而已,非例也。故 發傳之體有三,而為例之情有五:一曰微而顯,文見 于此,起義在彼,稱族尊君命,「舍族尊夫人」,梁「亡城緣 陵」之類是也。二曰志而晦,約言示制,推以知例,參會 不地,與謀曰「及」之類是也。三曰婉而成章,曲從義訓, 以示大順,諸所諱辟,璧假許田之類是也。四曰盡而 不汙,直書其事,具文見意,丹楹刻桷,天王求車,齊侯 獻捷之類是也。五曰「懲惡而勸善」,求名而亡欲,蓋而 章書,齊豹盜三叛人名之類是也。推此五體,以尋《經》 《傳》,觸類而長之,附于二百四十二年行事,王道之正, 人倫之紀備矣。或曰:「《春秋》以錯文見義,若如所論,則 經當有事同文異,而無其義也。」先儒所傳,皆不其然。 答曰:「《春秋》雖以一字為褒貶,然皆須數句以成言,非 如八卦之爻,可錯綜為六十四也,固當依傳以為斷。」 古今言《左氏春秋》者多矣,今其遺文可見者十數家, 大體轉相「祖述,進不得為錯綜經文,以盡其變,退不 守丘明之傳,於丘明之《傳》有所不通,皆沒而不說,而 更膚引《公羊》《穀梁》,適足自亂。預今所以為異,專修丘 明之傳以釋經。經之條貫,必出於傳。傳之義例,總歸 諸凡。推變例以正褒貶,簡二《傳》以去異端」,蓋丘明之 志也。其有疑錯,則備論而闕之,以俟後賢。然劉子駿 創通大義,賈景伯父子、許惠卿皆先儒之美者也。末 有潁子嚴者,雖淺近亦復名家,故特舉劉、賈、許、潁之 違,以見同異。分經之年與《傳》之年相附,比其義類,各 隨而解之,名曰《經傳集解》。又別集諸例及地名、譜第、 歷數,相與為部,凡四十部,十五卷,皆顯其異同,從而 釋之,名曰《釋例》。將令學者觀其「所聚異同之說,《釋例》 詳之也。」或曰:「《春秋》之作,《左傳》及《穀梁》無明文,說者以 仲尼自衛反魯,修《春秋》,立素王,丘明為素臣。言《公羊》 者亦云:黜周而王魯,危行言孫,以辟當時之害,故微 其文,隱其義。《公羊》經止獲麟,而《左氏》經終,孔丘卒。敢 問所安,答曰:『異乎余所聞。仲尼曰:『文王既沒,文不在 茲乎』?此制作之』」本意也。嘆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 已矣夫!」蓋傷時王之政也。麟鳳五靈,王者之嘉瑞也。 今麟出非其時,虛其應而失其歸,此聖人所以為感 也。絕筆於獲麟之一句者,所感而起,固所以為終也。 曰:然則《春秋》何始于魯隱公?答曰:周平王,東周之始 王也。隱公,讓國之賢君也。考乎其時則相接,言乎其 位則列國,本乎其始則周公之祚裔也。若平王能祈 天永命,紹開中興,隱公能弘宣祖業,光啟王室,則西 周之美可尋,文武之跡不隊。是故因其歷數,附其行 事,采周之舊,以會成王義,垂法將來。所書之王,即平 王也,所用之歷,即周正也,所稱之公,即魯《隱》也。安在 其黜周而王魯乎?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此其義也。若夫制作之文,所以章往考來,情見乎辭, 言高則旨遠,辭約則義微,此理之常,非隱之也。聖人 包周身之防,既作之後,方復隱諱以辟患,非所聞也。 子路欲使門人為臣,孔子以為欺天,而云仲尼素王, 丘明素臣,又非通論也。先儒以為制作三年,文成致 麟,既已妖妄,又引《經》以至「仲尼卒」,亦又近誣。據《公羊 經》止獲麟,而《左氏》小邾射不在三叛之數,故余以為 感麟而作,作起獲麟,則文止于所起,為得其實。至於 反袂拭面,稱吾道窮,亦無取焉。

范甯春秋穀梁傳集解十卷

按甯自序昔周道衰陵乾綱絕紐禮壞樂崩彝倫攸斁弒逆篡盜者國有淫縱破義者比肩是以妖災因釁而作民俗染化而遷陰陽為之愆度七曜為之盈

縮,川岳為之崩竭,鬼神為之疵厲。故父子之恩缺,則 《小弁》之刺作;君臣之禮廢,則《桑扈》之諷興;夫婦之道 絕,則《谷風》之篇奏;骨肉之親離,則《角弓》之怨彰;君子 之路塞,則《白駒》之詩賦。天垂象,見吉凶;聖作訓,紀成 敗。欲人君戒慎厥行,增修德政。蓋「誨爾諄諄,聽我藐 藐」,履霜堅冰,所由者漸。幽王以暴虐見禍,平王以微 弱東遷,征伐不由天子之命,號令出自權臣之門,故 兩觀表而臣禮亡,朱干設而君權喪。下陵上替,僭逼 理極,天下板蕩,王道盡矣。孔子觀滄海之橫流,乃喟 然而嘆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言文王之道喪,興 之者在己。于是就太師而正《雅》《頌》,因魯史而修《春秋》, 列《黍離》于《國風》,齊王德于邦君,所以明其不能復雅 政,化不足以被群后也。于時則接乎隱公,故因茲以 託始,該二儀之化育,贊人道之幽變,舉得失以彰黜 陟,明成敗以著勸誡,拯頹綱以繼三五,鼓芳風以扇 遊塵,一字之褒,寵踰華袞之贈;片言之貶,辱過市朝 之撻。德之所助,雖賤必申;義之所抑,雖貴必屈。故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