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0 (1700-1725).djvu/2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一百六十九卷目錄

 春秋部彙考三

  宋程頤春秋傳自序

  孫覺春秋解楊時序

  孫復春秋尊王發微明金九疇序

  陳傅良春秋後傳樓鑰序 周勉後序

  陳則通春秋提綱胡光世序

  胡安國春秋傳自序

  呂祖謙春秋集解明金玉節序

  李琪春秋王霸列國世紀編自序 周自得序

  趙鵬飛春秋經筌自序 留夢炎序

  崔彥直春秋本例自序 明金玉節序

  葉少蘊春秋傳自序

  劉敞春秋權衡自序

  章沖左氏傳事類始末自序 謝諤序

  家鉉翁春秋集傳詳說自序

  王晳春秋皇綱論經解序

  呂大圭春秋五論經解序

  黃仲炎春秋通說自序

  張洽春秋集注衛宗武序 經解序

經籍典第一百六十九卷

春秋部彙考三

宋程頤春秋程傳一卷

按頤自序天之生民必有出類之才起而君長之治之而爭奪息道之而生養遂教之而倫理明然後人道立天道成地道平二帝而上聖賢世出隨時有作

順乎風氣之宜,不先天以開人,各因時而立政。暨乎 三王迭興,三重既備,子、丑、寅之建正,忠、質、文之更尚, 人道備矣,天道周矣。聖王既不復作,有天下者雖欲 倣古之跡,亦私意妄為而已。事之謬。秦至以建亥為 正道之悖,漢專以智力持世,豈復知先王之道也?夫 子當周之末,以聖人之不復作也,順天應時之治不 復有也,於是作《春秋》,為百王不易之大法。所謂考諸 三王而不謬,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 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矣。先儒之論曰:游夏不能贊 一辭,非不待贊也,言不能與於斯耳。斯道也,惟顏子 嘗聞之矣。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 此其準的也。後世以史視《春秋》,謂褒貶善惡而已。至 於經世之大法,則不知也。《春秋》大義數十,其義雖大, 炳如日星,乃易見也。惟其微辭隱義,時措從宜者,為 難知也。或抑或縱,或與或奪,或進或退,或微或顯,而 得乎義理之安,文質之中,寬猛之宜,是非之公,乃制 事之權衡,揆道之模範也。夫觀百物然後識化工之 神,聚眾材然後知作室之用於一事一義,而欲窺聖 人之用心,非上智不能也。故學《春秋》者,必優游涵泳, 默識心通,然後能造其微也。後王知《春秋》之義,則雖 德非禹湯,尚可以法三代之治。自秦而下,其學不傳。 予悼夫聖人之志不得明於後世也,故作傳以明之。 俾後之人通其文而求其義,得其意而法其用,則三 代亦可復也。是《傳》也,雖未能極聖人之蘊奧,庶幾學 者得其門而入矣。

孫覺春秋解五卷

按楊時序孟子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春秋之詩非盡亡也黍離降而為國風則王者之詩亡王者之詩亡則雅不作而天下無政矣春秋

所為作也,故曰「《春秋》,天子之事也。」孔子沒更,秦燔書, 微言中絕。漢興,諸儒守專門之學,互相疵病,至父子 有異同之論,況餘人乎!然自昔通儒達識,未有不由 此而學也。熙寧之初,崇儒尊經,訓迪多士,以謂《三傳》 異同,無所考正,於六經尤為難知。故《春秋》不列於學 官,非廢而不用也。而士方急於科舉之習,遂闕而不 講,可勝惜哉!高郵中丞孫先生乃以其饜餘,盡發聖 人之蘊,著為成書,以傳後學。其微辭妙旨,多先儒之 所未言者。啟其關鍵,使學者以稽其門,叩其戶以窺 堂奧,豈曰小補之哉?余得而伏讀之,不能釋手,聞所 未聞多矣。而其孫廣伯乃以其書屬余為序,以予之 淺陋,使得掛名經端,自託不腐,豈不幸矣哉!然承命 以來,于玆有年矣,而不敢措辭於其間,竊謂先生以 宗工鉅儒,世所師仰,雖片言寸簡,皆足以垂世傳後, 況其成書耶?晚學後進,妄以蕪辭污鏝之,非惟不足 以為重,乃退之所謂「言之適有累於高明」也。故絕意 不敢為,而廣伯之請益至,乃勉為之書,其後庶乎如 古之附驥尾者。後之覽者矜其意而勿誚焉可也。

孫復春秋尊王發微十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