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0 (1700-1725).djvu/3

此页尚未校对

通五經,能持論,善屬文。江公吶于口,上使與董仲舒 議不如仲舒。而丞相公孫弘本為《公羊》學,比輯其議, 卒用董生。於是上因尊《公羊》家,詔太子受《公羊春秋》。 由是《公羊》大興。太子既通,復私問《穀梁》而善之。」 按《後漢書陳元傳》:「元上疏曰:『往者孝武皇帝好《公羊》, 衛太子好《穀梁》,有詔詔太子受《公羊》,不得受《穀梁》』。」

天漢四年孔安國獻左氏春秋

按《史記武帝本紀》不載。 按《漢書劉歆傳》,歆《移博士 書》曰:「魯共王壞孔子宅,得古文于壞壁之中。天漢之 後,孔安國獻之,遭巫蠱倉卒之難,未及施行。《春秋左 氏》丘明所修,皆古文舊書,多者二十餘通,藏于祕府。」 武帝 年,張湯請博士弟子治《春秋》,補廷尉史。 按《史記武帝本紀》不載。 按《漢書張湯傳》,「是時上方 鄉文學,湯決」大獄,欲傅古義,乃請博士弟子治「《尚書》 《春秋》」,補廷尉史。

宣帝本始元年召見蔡千秋說穀梁春秋善之擢為諫大夫給事中

按《漢書宣帝本紀》,不載。 按《儒林傳》:「宣帝聞衛太子 好《穀梁春秋》,以問丞相韋賢,長信少府夏侯勝及侍 中樂陵侯史高,皆魯人也。言《穀梁子》本魯學,公羊氏 迺齊學也,宜興《穀梁》。」時蔡千秋為郎,召見,與《公羊》家 並說。上善《穀梁》說,擢千秋為諫大夫,給事中。

元康 年詔周慶丁姓等講穀梁春秋

按《漢書宣帝本紀》,不載。 按《儒林傳》:「蔡千秋有過,左 遷平陵令。復求能為《穀梁》者,莫及千秋,迺以千秋為 郎中戶,將選郎十人從受。復徵周慶丁姓,待詔保宮, 使授十人,自元康中始講。」

元康 年,以嚴彭祖為「《公羊春秋》博士。」

按《漢書宣帝本紀》,不載。 按《儒林傳》:「嚴彭祖,字公子, 東海下邳人也。與顏安樂俱事眭孟。孟弟子百餘人, 唯彭祖、安樂為明質問疑誼,各持所見。孟曰:『《春秋》之 意在二子矣』。孟死,彭祖、安樂各顓門教授,由是《公羊 春秋》有顏、嚴之學。彭祖為宣帝博士。」按甘露時嚴彭祖已為公羊博

士。故附此條于元康之後,《甘露》之前。

甘露元年詔名儒大議殿中平公羊穀梁同異

按《漢書宣帝本紀》,不載。 按《儒林傳》:「周慶丁姓授十 人,至甘露元年,積十餘歲,皆明習。迺召《五經》名儒太 子太傅蕭望之等,大議殿中,平《公羊》《穀梁》同異,各以 經處是非。時《公羊》博士嚴彭祖、侍郎申輓、伊推、宋顯, 《穀梁》議郎尹更始、待詔劉向,周慶丁姓並論,《公羊》家 多不見從,願請內侍郎許廣,使者亦並內《穀梁》家中 郎」王亥各五人議三十餘事,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經 誼對,多從《穀梁》,由是《穀梁》之學大盛,慶姓皆為博士。

師古曰:「周慶、丁姓,二人也。」

甘露三年春三月己丑,詔立「《穀梁春秋》博士。」

按《漢書宣帝本紀》:「甘露三年三月己丑,詔諸儒講《五 經》同異,太子太傅蕭望之等平奏其議,上親稱制臨 決焉。乃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書》《穀梁春秋》博士。」 按《劉向傳》,「宣帝循武帝故事,招選名儒俊材,置左右, 更生等並進對。會初立《穀梁春秋》,徵更生受《穀梁》,講 論五經于石渠。」

按《後漢書陳元傳》:「元上疏曰:『孝宣皇帝在人間時,聞 衛太子好《穀梁》,于是獨學之。及即位,為《石渠論》,而《穀 梁》氏興』。」

哀帝 年劉歆請立左氏春秋于學官詔與博士講論其義

按《漢書哀帝本紀》,不載。 按《劉歆傳》,及歆親近,欲建 立《左氏春秋》及《毛詩》、逸禮、《古文尚書》,皆列于學官。哀 帝令歆與五經博士講論其義,諸博士或不肯置對, 歆因移書太常博士,責讓之曰:「昔唐虞既衰,而三代 迭興,聖帝明王累起相襲,其道甚著。周室既微而禮 樂不正,道之難全也如此。是故孔子憂道之不行,歷 國」應聘,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乃得其所,修《易》序 書制,作《春秋》,以紀帝王之道。及夫子沒而微言絕,七 十子終而大義乖。重遭戰國,棄籩豆之禮,理軍旅之 陳,孔氏之道抑,而孫吳之術興。陵夷至于暴秦,燔經 書,殺儒士,設挾書之法,行是古之罪,道術由是遂滅。 漢興,去聖帝明王遐遠,仲尼之道又絕,法度無所因 襲。時獨有一叔孫通,略定禮儀,天下唯有《易》卜,未有 它書。至孝惠之世,乃除挾書之律。然公卿大臣絳灌 之屬,咸介冑武夫,莫以為意。至孝文皇帝,始使掌故 朝錯從伏生受《尚書》。天下眾書,往往頗出,皆諸子傳 說,猶廣立於學官,為置博士。在漢朝之儒,惟賈生而 已。至孝武皇帝,然後鄒、魯、梁、趙頗有《詩》《禮》《春秋》先師, 皆起于建元之間。時漢興已七八十年,離於全經,固 已遠矣。及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為宮,而得古文於 壞壁之中。天漢之後,孔安國獻之,遭巫蠱倉卒之難, 未及施行。《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舊書,多者二 十餘通,藏於祕府,伏而未發。孝成皇帝閔學殘文缺, 稍離其「真,乃陳發祕藏,校理舊文,以考學官所傳,經 或脫簡,傳或間編」,此乃有識者之所惜閔,士君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