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0 (1700-1725).djvu/35

此页尚未校对

或有取焉爾。泰定丁卯四月既望四明程端學序。 按端學又序科詔:「《詩》以朱氏為主,《書》以蔡氏為主,《易》 以程朱氏為主,《三經》兼用古」註疏。《春秋》許用三傳及 胡氏傳,《禮記》用古註疏,欽詳為主之意,則凡程、朱、蔡 氏之說,一字不可違,必演而伸之可也。若夫許用之 意,則猶以三傳、胡氏之說未可盡主也,是則合於《春 秋》之《經》者,用之可也。其不合者,直求之《經》意而辨之 可也。謹案:程子曰:「以《傳》考《經》之事跡,以《經》別傳之真 偽。」朱子曰:「《春秋》不過直書其事,而以爵氏、名字、日月、 土地為褒貶,若法家之深刻,乃傳者之鑿說。」今以程、 朱之論考正三傳、胡氏,其得失如指諸掌,合於程、朱 之論,則合於《經》之旨矣。故此編用三《傳》、胡氏之有合 者為《本義》,諸說之合者亦附見焉。其相戾者為《辨疑》 以正之。又摘諸說之害《經》者為《或問》,以明所以去取 之由。庶幾士之讀此經者,可因程朱以得孔子作《經》 之微旨,又可以仰遵設科之初意,非敢苟為求異也。 元統元年五月既望程端學書。

程端學春秋或問十卷

按經解序元四明程積齋先生嘗慨春秋在諸經中獨未有歸一之說遍索前代說春秋者百三十家沉潛紬繹者二十餘年著春秋本義三十卷三傳辨疑

「二十卷,《或問》十卷。經筵申請,下有司,鋟板於集慶路 儒學。」南海黃佐「《南雍志》錄其書而別有《綱領》一卷,明 著書大義,大旨以程、朱二氏之論考正三《傳》及胡氏 之得失,作《本義》以發聖人之經旨,《辨疑》以訂三《傳》之 疑似,《或問》以校諸儒之異同。其書世有傳本,然今所 見則《本義》《或問》而已,《辨疑》闕佚不完,今刻二書,而《辨 疑》姑俟焉。」始,四明之學多宗象山,惟黃震、史蒙卿實 為朱子之學。先生與其兄畏齋師事蒙卿,盡得朱子 明體達用之指。二難自為師友。方嚴剛正時,人以「二 程」目之。畏齋發明朱子讀書之法,作《讀書工程》。國子 監嘗取其書頒示校官,以式學者。先生為是書,一本 伊川、晦庵之意,遍覽傳說,折衷同異。歐陽圭齋言其 「精神心術,萃在是書,朝夕改訂,寢食為廢。」蓋二先生 學本紫陽,故其道問學之功精專若是也。先生名端 學,字時叔。舉進士第二人,為國子助教,改翰林國史 院編修官,出為筠州幕,有循良稱。畏齋名端禮,字敬 叔,以薦為台州路儒學教授,《元史》有傳。今著其略,俾 讀是書者有以論其世焉。

李廉春秋諸傳會通二十四卷

按廉自序傳春秋者三家左氏事詳而義疏公穀義精而事略有不能相通兩漢專門各守師說至唐啖趙氏始合三家所長務以通經為主陸氏纂集已為

「小成。」宋河南程夫子,始以廣大精微之學發明奧義, 真有得筆削之心,而深有取於啖、趙,良有以也。高宗 紹興初,武夷胡氏進講,篤意此經,於是承詔作傳事。 案《左氏》義取《公》《穀》之精,大綱本《孟子》,主程氏而集大 成矣。方今取士,用三《傳》及胡氏,誠不易之法也。然四 家之外,如陳氏《後傳》、張氏《集注》,皆為全書,學者所當 「考。而孫氏之《發微》、劉氏之《意林》《權衡》,呂氏之《集解》與 其餘諸家之議論,亦不可以不究。但汗漫紛雜,有非 初學所能備閱者。」余讀經三十年,竊第南歸,叨錄劇 司,心勞力耗,舊所記憶,大懼荒落。而又竊觀近來書 肆所刊此經類傳雖多,或源委之不備,或去取之莫 別,不能無憾。於是不揆譾陋,盡取諸《傳》,會稡成編。先 《左氏》,事之案也;次《公》《穀傳》,經之始也;次杜氏、何氏、范 氏,三《傳》專門也;次疏義,釋所疑也。總之以胡氏,貴乎 斷也。陳、張並列,擇所長也。而又備采諸儒成說及諸 傳記,略加梳剔,於異同是非始末之際,每究心焉,謂 之《春秋諸傳會通》,藏之家塾,以備遺忘,訓子弟耳,非 敢與學者道也。邇年頗有傳寫者,弗克禁。而豐城揭 恭迺取而刻之梓。亟欲止之,則已成功矣。書來求序, 姑識於卷端,與我同志尚加訂正焉。

郝經春秋外傳五十卷

按經自序河南苟宗道嘗受學於予時以書狀從行於是五年之間講肄不輟甲子春宗道請傳春秋之學且志其說而無書以為據乃以故所記憶者為春

《秋外傳》,蓋自三傳之外而為是,不敢自同於三傳也。 以《春秋》正經多不同,乃為論次作《章句音義》八卷,求 聖人之意者,必探其本以為綱,乃作《制作本原》三十 一篇,十卷。《春秋》一書,義在於事,比事而觀,其義可見, 乃為《比類條目》一百三十篇,十二卷。三《傳》之說不同, 故聖經之旨不一,乃為《三傳》折衷,俾經之大義定於 「一,凡五十卷。首又著《三傳序論》《列國序論》一卷,其間 訛缺謬戾者甚眾。俟變通之日,取諸書以考實之,庶 幾有成,而見素患難之志」云。大元使臣郝經謹書於 旅館。

按明金玉節序右書郝文忠公伯常先生所著也文忠著述數百卷而於經學獨著易與春秋蓋易者所以明進退存亡之數而春秋者所以嚴君臣上下之

「義也。」方文忠以元室大臣,奉命使宋,平章王文統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