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0 (1700-1725).djvu/81

此页尚未校对

肓,起廢疾,發墨守以排之。休見之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今其書多不存,惟范甯《穀梁集解》載休之說,而鄭君釋之,當是所謂起廢疾者。今此書並存二家之言,意亦後人所錄。《館閣書目》闕第七篇,今本亦正。闕宣公,而於第六卷分文。十六年以後為第七卷,當并合。其十卷止於昭公,亦闕定、哀,固非全書也,而錯誤殆未可讀,未有它本可正。

《春秋述議傳》四十篇。

《崇文總目》:「隋東京太學博士劉炫撰。本四十篇,唐孔穎達《正義》蓋據以為說而增損之,今三十九篇亡。」

《春秋正義》三十六卷。

《崇文總目》:唐國子祭酒孔穎達撰。按漢張蒼、賈誼、尹咸、鄭眾、賈逵皆為詁訓,然參用《公》《穀》二家。至晉杜預專治《左氏》,其後有沈文阿、蘇寬、劉炫,皆據杜說。貞觀中,穎達據劉學而損益之,長孫無忌等又復損益,其書乃定。皇朝孔淮等奉詔是正。

晁氏曰:自杜預專治《左氏》學,其後沈文阿、蘇寬、劉炫皆有《義疏》,而炫性矜伐,雅好非毀,規杜氏之失一百五十餘事,義特淺近,然比諸家猶有可觀。今書據以為本,其有疏漏,以沈氏補焉。

陳氏曰:自晉、宋傳杜學,為《義疏》者沈、蘇、劉。沈氏義例粗可,經傳極疏。蘇氏不體本文,惟攻賈服、劉炫好規杜失,比諸《義疏》,猶有可觀。

《春秋公羊疏》三十卷。

《崇文總目》:不著撰人名氏。援證淺局,出於近世。或云徐彥撰。皇朝邢昺等奉詔是正,始令太學傳授,以補《春秋》三家之旨。

晁氏曰:其書以何氏《三科九旨》為宗。本其說曰:「何氏之意,三科九旨正是一事爾。總而言之,謂之三科,析而言之,謂之九旨。新周故宋,以《春秋》當新王,此一科三旨也;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此二科六旨也。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四裔,此三科九旨也。」

陳氏曰:《廣州藏書志》云:「世傳徐彥,不知何代。」 意其在貞元、長慶後也。

《春秋穀梁傳疏》十二卷。

《崇文總目》:唐國子四門助教楊勛撰。皇朝邢昺等奉詔是正,令太學傳授。

《春秋摘微》四卷。

晁氏曰:唐盧仝撰。其解《經》不用《傳》,然旨意甚疏。韓愈謂「《春秋》三傳束高閣,獨抱遺經究終始」 ,蓋實錄也。祖無擇得之於金陵,《崇文總目》所不載。

㢲巖李氏曰:仝治《春秋》,不以傳害《經》,最為韓愈所稱。今觀其書,亦未能度越諸子,不知愈所稱果何等義也。舊聞仝解惠公、仲子曰「聖辭也」 ,而此乃無之,疑亦多所亡逸云。

《春秋集傳纂例》《辯疑》共十七卷

《崇文總目》:唐給事中陸淳纂。初,淳以三家之傳不同,故采獲善者,參以啖助、趙匡之說,為《集傳》;《春秋》。又本褒貶之意,更為微旨,條別三家,以朱墨記其勝否,又摭三家得失與《經》戾者,以啖、趙之說訂正之,為《辯疑》。

晁氏曰:啖助字叔佐,閩人。趙匡字伯修,天水人。《微旨》自為序。公武嘗學《春秋》,閱古今諸儒之說多矣,大抵啖、趙以前學者皆專門名家,苟有不通,寧言經誤,其失也固陋。啖、趙以後學者,喜援《經》擊《傳》,其或未明,則憑私臆決,其失也穿鑿。均失乎聖人之旨,而穿鑿之害為甚。啖氏製《統例》,分別疏通其義;趙氏損益,多所「發揮,今纂而合之,凡四十篇。」 陳氏曰:「初,潤州丹陽主簿趙郡啖助叔佐明《春秋傳》,洋州刺史河東趙匡伯淳,質從助及伯淳傳其學。助考三《傳》,舍短取長,又集前賢注釋,補以己意,為《集傳》《集注》。」 又撮其綱例,目為《統》。助卒,質與其子異,繕錄以詣伯淳,請損益焉。質隨而纂會之。大曆乙卯歲,書成。質本名淳,避憲宗諱改焉,故其書但題「陸淳助之學」 ,以為《左氏》敘事雖多,解意殊少。《公》《穀》傳經密於《左氏》,至趙陸則直謂《左氏》淺於《公》《穀》,誣謬實繁,皆孔門後之門人。但《公》《穀》守經,《左氏》通史,其體異爾。丘明,夫子以前賢人,如史佚、遲任之流,焚書之後,學者見傳及《國語》俱題《左氏》,遂引以為丘明。且《左傳》《國語》「文體不倫,序事多乖,定非一人所為也。」 蓋左氏廣集諸國之史以解《春秋》,子弟門人見事跡多不入《傳》,或復不同,故各隨國編之,以廣異聞。自古豈止一丘明姓《左》乎?按漢儒以來,言《春秋》者,惟宗三《傳》。三《傳》之外,能卓然有見於千載之後者,自啖氏始,不可沒也。《唐志》有質《集注》二十卷,今不存。然《纂例〈辯疑〉》中大略具矣。又有《微旨》二卷,未見質。梁陸澄七世孫,仕通顯,黨王叔文,侍憲宗東宮,會卒,不及貶。然則其與不通《春秋》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