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2 (1700-1725).djvu/11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書「楚子入徐」,則謂書爵非予之也,以不誅誅之也。即

一楚子之爵,或以為褒,或以為貶,或以為無褒無貶。 他如桓十年冬,書「齊侯、衛侯、鄭伯來戰于郎」,乃謂稱 爵以著其罪,姑舉此一二以例其餘,則書爵一款,何 褒貶誅罪皆寓此一字之間,如天淵之相懸乎?經文 「書人」,諸傳皆以為貶也,如「齊人侵我西鄙」、「楚人滅夔」、 「楚人圍宋」,其貶之也明矣。然楚人殺夏徵舒,則曰:「人 眾也」,人人得而誅之也;荊人來聘,則曰:「嘉其慕義自 通,故進之也。」此又以書人為予之之辭焉。然其義尚 多,不可一端,盡曰:有寡而稱人者,有眾而稱人者,有 微而稱人者,有諱而稱人者,有國亂無主而稱人者。 不惟貶黜諸侯大夫,不足以該此「人」字之意,而予之 亦無定論也。只此書「爵」書「人」二者竟無定義,而其他 義例又不可勝數矣。是故古者史官必有書法,如諡 法之類,今皆不可考矣。因其文,覈其事,以論其世,雖 《左氏》未必盡當,而他又何足㨿哉? 諸侯薨,大夫卒,禮也。《春秋》于魯君皆書「薨」,於列國君 皆書卒,《列傳》謂書薨,尊魯君也;書卒,貶諸侯之失臣 道也。此皆舊文,未暇悉論。然魯君令終曰薨,而被弒 者亦書曰薨,何哉?傳者謂其諱國惡也,且曰均之為 薨,而其文各不同。如莊公正終,則曰公薨于路寢,曰 「葬我君莊公」,是薨必有其地,葬必有其時也。隱非正 終,則曰壬申公薨,而葬亦不書,閔公亦然,似乎得其 情矣。然桓公弒也,曰公薨于齊,不有其地乎?曰葬我 君桓公,不成其葬乎?可見書「地」書「卒」,亦不足為定例 矣。蓋《春秋》,魯史也,在魯國且然,又何疑于列國之卒 葬耶?魯國臣子固當諱國惡矣,而列國之諱,獨非其 臣子之真情乎?況弒多出於嗣君,權臣不以實赴,故 列國不以弒告,而魯亦㨿其所赴告者書曰「卒」,此必 然之理也。然則史以卒書,孔子於二百年後獨能得 其真情而改舊史乎?知此,則知列國君有雖弒而書 卒者,皆舊史也。如趙盾、許止《書》曰「弒」者,亦舊史也。信 以傳信,疑以傳疑,孔子何所加損於其間哉?

弒逆大惡也。《春秋》隨事立文,誠有之矣,無非記其事 之實以垂戒也。若各隨其傳以觀其釋義,果可一律 齊乎?蓋有公子公孫弒其君者,不書「公子、公孫」,謂惡 其大惡自絕於先君,故去其屬籍,以示討賊之義,如 衛州吁之類是也。有稱「公子、公孫」者,謂人君寵任太 過以致其亂,故錄其族屬,以謹履霜之戒,如鄭公子 歸生之類是也。有名其為子者,謂見天性之恩,曾犬 豕不若矣,如《楚世子》商臣之類是也。有以國弒,如莒 弒庶其,晉弒厲公者,見其君無道,國人共欲弒之,示 不敢肆然民上也。他如趙盾在外而書弒,謂欲以示 天下無逃惡之地也;許止不嘗藥而書弒,謂欲以長 天下愛親之心也。諸如此類,似乎得其義之精矣,然 皆以意見為之說也,何也?弒之時,其人情事變各有 不同,故各因其赴告,或略或詳而書之耳。矧既曰「弒」 矣,又何必於弒之中一一窮其原情,以定其罪,而又 有輕重於其間也?雖然,隱、閔本弒而書「薨」,豈特魯為 然哉?如楚子麇、齊侯陽生、鄭伯頑,本皆被弒而不赴 告,故史皆因其赴告而書「卒」耳。可見聖人無一字加 損于其間也。孰謂千載之下,可各以意見出入人弒 逆之大惡哉?蓋亦枉用其心矣。古者諸侯卿大夫士, 悉命於王朝,有罪則請于王朝,非諸侯所得專殺,故 五禁有「無專殺大夫」之條也。春秋之時,列國咸專命, 亦專殺之矣。然《春秋》所書,同一殺也,有稱「國」以殺者, 有稱人以殺者,而稱人、稱國,又有書名、不書名之別。 《傳》謂稱國以殺者,國君大夫與謀其事,不請命天子 而擅殺之也。義係於殺,則止書其官,如曹殺其大夫、 宋人殺其大夫。義係於人,則兼書其名氏,如楚殺其 大夫得臣,陳殺其大夫洩冶是也。然又有稱人以殺, 不書其官,而止書姓名,如鄭人殺良霄者。或曰:「書人 以殺,殺有罪也。不書名,非其罪也。殺有罪而又非其 罪,是失有罪而誤及無辜也。」如此,則不書官而止書 名者,是殺有罪也。彼殺有罪而大夫不名,則是殺無 罪矣。二說不合,故或又以為大夫之下闕文,或以為 不書名者眾也。果以為眾,則晉殺三郤、陳殺二慶矣, 何以書名?以為闕文,則史何闕文之多哉?噫或稱國 也,或稱人也,官之與名,或書或不書,而又有書「及」者, 或因弒君而及大夫,或因殺大夫而及公子,或因殺 大夫而及大夫者,止書其名而去官,其說不一,皆不 足以盡其義也。是故善讀《經》者,固不可略其所有,亦 何必益其所無而深文以求之哉!

《經》文所書「歸」、「取」二字,諸《傳》因文立義,其說多端。大抵 內取外邑曰「取」,外取內邑曰「取」,而內自取內邑亦曰 「取」也;外歸內邑曰「歸」;外以人之邑與人亦曰「歸」,外自 入其邑,亦曰「歸」也。然其所取之義謂何?蓋外歸內邑, 始取而終反之,彼其願償我也,故曰「歸齊人歸我濟 西田」是也。外以人之邑與人,外之意也。順其意而書 之,亦曰「歸」,「晉人來言汶陽之田,歸于齊」是也。外以邑 賂我而樂於賂也,亦曰「歸」,「鄭伯使宛來歸祊」是也。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