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2 (1700-1725).djvu/120

此页尚未校对

見者。雖溴梁之會,其在君也,而大夫盟書;雞澤之盟, 君既盟也,而大夫盟書。若此者,非煩也,以為「繫乎大 夫也。」不繫乎大夫,雖夷吾、隰朋、狐偃、趙衰之勳且賢, 未嘗以名見焉。繫乎大夫,雖劣如欒黶、荀偃、高厚、華 閱,則瑣瑣以名見焉。不繫乎大夫,雖其君不在,而大 夫特盟則亦弗詳焉,翟泉是矣。繫乎大夫,雖其君在, 而大夫綴盟則亦詳焉,《溴梁》《雞澤》是矣。不繫乎大夫, 雖主帥亦略而人之。桓、僖以前侵伐書人者是矣;繫 乎大夫,雖偏裨亦牽連而名之,鞍之戰是矣。其弗詳 大夫者,以專治諸侯之為亂賊也;其詳大夫者,以併 治大夫之為亂賊也。說《春秋》者不達其義,而曰「人大 夫,貶也。」夫書人為貶,彼黶閱之徒以名見者,乃為褒 也耶?惟曹、薛、滕、許之大夫,始終書人,說《春秋》者曰「小 國無大夫」,非也。夫此數君者,且為人役之不暇,而未 嘗敢執天下之權也,而況其大夫乎?蓋不繫乎其大 夫,是以終始人之而弗詳。今曰「書人」為貶,則曰齊、晉 諸大國之大夫偏受褒,而曹、薛、滕、許之大夫偏受貶 耶?侯犯、南蒯、弗狃、陽虎之徒出,則大夫又不能自執 其權,而陪臣實執之矣。「墮郈」書「墮費」書,「圍城弗克」書, 竊寶玉大弓書,而《春秋》之正陪臣者又詳矣。故孔子 欲往公山佛肸之召,而曰「吾為東周」云者,即《春秋》書 「墮費」、「墮郈」意也,是《春秋》之終也。或曰,盟葵丘,盟踐土, 師于召陵、城濮,說《春秋》者以為聖人予之也。今亦曰 是禮樂征伐自諸侯出也,而奪焉,可乎?曰:是不然矣。 桓文之未出也,權雖不在天子,而諸侯亦未能盡得 天子之權也,蓋其權散。桓文之既出也,則權既不在 天子,又不在他諸侯,而桓文獨盡得天子權也,蓋其 權聚。譬之主人有千金焉,而竊之者十人,雖金已不 在主人矣,然十人而人得百金焉,尚未足以當主人 也,而竊之者一人,苟一人而併千金焉,則是疑於主 人也。權之散,臣悖於主;權之聚,臣疑於主。故較利害, 則權之散而交鬥,猶不若權之散而未有所屬。《隨》之 《屯》曰「隨有獲」,人隨而我獲之,未害也,而謂之凶。《豫》之 《坤》曰「由《豫》」曰「我致豫」,未害也。而六五以為貞疾。故桓 文者,臣之凶而主之所以貞疾者也。且桓文以前,諸 侯固有相朝者,則亦一二小邦而已,猶未有六服群 然相朝者;固有私盟會擅侵伐者,則亦一國兩國相 讎相結而已,未有舉中國而聽於一人,未有十餘國 而共攻一國者,是天子之權未有所屬也。桓、文之興, 五年一朝,三年一聘,而諸侯之玉帛相率而走於其 庭,天子黼扆之前,乃不得一人秉圭而北面者。彼齊、 晉亦偃然諸侯之朝已,而終其身未嘗一涉天子之 庭也。衣裳之會,兵車之會,未嘗有一介請于天子也。 是故糾合諸侯,同獎王室,未有如葵丘、踐土者。諸侯 之群然役屬臣僕於諸侯,亦未有如葵丘、踐土之甚 者。戎狄攘斥,中夏乂安,未有如召陵、城濮者;而摟諸 侯以伐諸侯,亦未有如召陵、城濮之甚者。說《春秋》者 不達其意,而曰「會於某,盟於某」,是聖人以諸侯授之 齊、晉也。夫王室之不競也,諸侯既已盡拆而入于齊、 晉矣,聖人不能挈而還之天子也,其又推而授之以 益其逼也耶?夫權自諸侯出,不問其如何而均謂之 無道;敵國相征,不問其如何而均謂之無義。不知禮 樂征伐之出於桓、文也,其為道耶?其為無道耶?桓文 之戰,其為義耶?其為無義耶?使桓、文而誠於勤王,誠 於急病,而其柄則倒持也,其分則上陵也,聖人猶必 律之以法,而桓文且將為法受惡矣。況其借名勤王 而實則自殖,陽為急病,而陰欲養亂哉!滅譚滅遂,本 以自肥,執曹𢌿宋,為譎已甚。桓之末年,侈然有封禪 革命之心,而文至於請隧以葬,此其去問鼎者無幾 耳,又何以責楚也?然則聖人所稱「民免於左衽而仁 之」,何也?曰:是聖人之顓論功也。而《春秋》者顓以明道 也。《穀梁氏》曰:「仁不勝道,存王室也。」然則說《春秋》者曰: 「謹華夷之辨」,何也?曰:此誅亂賊之一也。夫《春秋》之所 夷者吳與楚,楚之先鬻熊為姬文師國於江漢之間, 而太伯委以臨吳,蓋皆神明之冑矣。荊人不道,間周 之亂,革子以王,叢毒上國,吳亦相效而王,是亂賊之 由也,是以《春秋》從而夷之。《春秋》諸侯中顯然為逆者, 莫如楚、吳;其陰逆而陽順者,莫如齊、晉。如斷獄之家, 吳、楚則功意俱惡,齊、晉則功遂意惡。功意俱惡,故聖 人顯誅之。顯誅之故其辭直,如「卒不書葬」,「君臣同詞」 之類,凡皆直辭也。功遂意惡,故聖人陰奪之,陰奪之 故其辭微,如「邢遷於儀夷,城楚丘」,「狩河陽」之類,凡皆 微辭也。大《小雅》未廢,而四夷不敢交侵;《小雅》盡廢,而 後四夷交侵,《春秋》始書「荊入蔡以獻舞歸」,則其蹢躅 之勢已見。桓、文奮而扼之,其鋒稍阻。文也沒而晉霸, 衰而楚人之圖北方者,遂日長而不可制,是故《春秋》 書「荊入蔡」,此霸之未興而楚猾中國之始;《春秋》書「次 于厥貉」,此霸之既衰而楚窺中國之始。蓋桓、文之所 以扼楚者,其力有難易,而楚與中國之所以盛衰者, 其幾有倚伏。起於海濱,而所從者宋、衛、陳、蔡皆弱國, 故謀之十餘年,結江結黃,連十二國之師,而後能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