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3 (1700-1725).djvu/15

此页尚未校对

周諝禮記解 卷

按諝自序夫禮者性命之成體者也蓋道德仁義同出於性命而所謂禮者又出乎道德仁義而為之節文者也方其出于道德仁義則道德仁義者禮之本

也。故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 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方其為之節文,則道德 仁義反有資於禮也。故曰:「道德仁義,非禮不成。」嗚呼, 此禮之所以為禮者也。若夫吉凶之殊,軍賓之別,其 言不盡於意,其意必寓於象,故一服飾、一器械,有以 存於度數之間者,象也,象則文也。及推而上之,有以 見於度數之表者,意也,意則情也。所謂意者,歸於性 命而已矣。《書》曰:「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蓋其以 欲滅命,以人廢天者,聖人不為。惟其天秩之所有,是 乃聖人之所庸者也。然聖人所以庸之者,豈特使天 下後世知有尊卑之分,而苟自異於禽獸耳,蓋又將 為入道之資也。聖人既沒,禮經之殘缺久矣。世之所 傳,曰《周禮》,曰《儀禮》,曰《禮記》,其間獨《周禮》為太平之成 法,《儀禮》者又次之。《禮記》者雜記先王之法言,而尚多 漢儒附會之疵。此學者所宜精擇。

李覯明堂定制圖一卷

按覯自序略伏以明堂者古聖王之大務也所以事上帝嚴先祖班時令合諸侯朝廷之儀莫盛於此然而年世久遠規模靡見經傳所出參差不同群儒譸

張,各信其習,專門自用,互相非毀。故自漢迄於有唐, 布政之宮,屢曾營繕,而規為鹵莽,莫合聖制。群議交 鬥,將誰正之?伏惟國家拓境踰四溟,太平已百載,德 義充溢,禮教興行,「封太山,祀汾陰,耕籍田,郊見上帝」, 遺文逸美,於是交舉。聖神之衷,殆將經始於斯堂乎? 四方有識,注望久矣。臣身雖賤微,亦願此時稍裨萬 一,自托不朽,故敢以所見制度,具圖以獻。圖凡以九 分當九尺之筵,東西之堂共九筵,南北之堂共七筵, 中央之地自東至西凡五室,自南至北凡五室,每室 二筵,則取於《周禮·考工記》也。一太室,八左右個,共九 室,室有四戶、八牖,共三十六戶,七十二牖,則協於《大 戴禮·盛德記》也;九室、四廟共十三位,則本於《禮記·月 令》也。四廟之面各為一門,門夾兩窗,是為八窗四誾, 則稽於《白虎通》也。十二階則采於聶崇義《三禮圖》也。 四面各五門,則酌於《明堂位》《禮記·外傳》也。兼取諸書, 略無偏棄,異同之論,庶可息焉。古先之模,或在於是, 號曰《明堂定制圖》。若夫棟宇之高卑,土木之文飾,至 尊所居之服御,上神所享之儀物,此《禮官》學士之職, 非小臣之所能盡也。

按明金九疇序予讀李氏明堂定制圖竊嘆其所以忠君愛國之心為至深且摯也孟子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孟子欲齊王之

勿毀李氏,欲宋主之創興,其意皆望王政之行,而欲 其坐明堂之上,發政施仁,以哀此鰥寡煢獨也。惜乎, 齊王不聞其勿毀之後,所發何政,所施何仁,而宋主 覽李氏之圖,亦不聞其興復古制,師法文王,而於李 氏之所謂「事上帝、嚴先祖、班時令、合諸侯」者,次第而 班行之也。嗚呼!古制之不可復見於今者亦多矣,豈 惟明堂哉,而明堂則尤其大者也。今李氏既取之於 《周禮·考工記》,協之於《大戴禮》·《盛德記》,稽之於《白虎通》, 酌之於《明堂》。《禮記外傳》兼採諸書,略無遺棄,無亦可 謂詳盡矣。而於棟宇之高卑,土木之文飾,以及服御 儀物一切制度,則又以為禮官學士之職,非其所能 盡。予嘗博稽傳記,取其有關於明堂者,類而綜之,凡 載於經傳及《大戴禮》《白虎通》者,皆不復採。惟取漢魏 以來史氏所載者,萃為一編,使觀者一目瞭然,無俟 旁搜博考,而按文以求,如指諸掌。其有心復古者,可 一覽而得之。昔在後漢之世,蔡邕之論曰:「明堂者,天 子太廟,所以崇禮其祖,以配上帝者也。夏后氏曰世 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東曰青陽,南曰明堂,西 曰總章,北曰元堂,中央曰太室。《易》曰:「離也者,明也,南 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人君之位, 莫正於此焉。故雖有五名,而主以明堂也。其正中皆 曰太廟。謹承天順時之令,昭令德宗祀之禮,明前功 百辟之勞,起養老敬長之義,顯教幼誨穉之學,朝諸 侯,選造士於其中,以明制度。生者乘其能而至,死者 論其功而祭,故為大教之宮,而四學具焉,官司備焉。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萬象翼之,政教之所 由生,變化之所由來,明一統也。故言明堂,事之大,義 之深也。取其宗祀之貌,則曰《清廟》;取其正室之貌,則 曰《太廟》;取其尊崇,則曰《太室》;取其向明,則曰明堂;取 其四門之學,則曰大學;取其四面周水圓如璧,則曰 辟廱。異名同事,其實一也。《春秋》因魯取宋之奸賂,則 顯之太廟,以明聖王建清廟、明堂之義。《經》曰:「取郜大 鼎于宋,戊申,納于太廟。」《傳》曰:「非禮也。君人者,將昭德 塞違,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昭其儉也。」 夫德儉而有度,升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 以臨照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