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3 (1700-1725).djvu/16

此页尚未校对

明大教也。以周清廟論之,魯太廟皆明堂也。魯禘祀 周公於太廟明堂,猶周宗祀文王於清廟明堂也。《禮 記檀弓》曰:「王齊禘於清廟明堂也。」《孝經》曰:「宗祀文王 於明堂。」《禮記明堂位》曰:「太廟,天子曰明堂。」又曰:「成王 幼弱,周公」踐天子位以治天下,朝諸侯於明堂,制禮 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成王以周公有大勳勞於 天下,命魯公世世禘祀周公於太廟,以天子之禮,升 歌《清廟》,下管象舞,所以異魯於天下也。取周《清廟》之 歌,歌於魯太廟,明魯之太廟猶周之清廟也。皆所以 昭文王、周公之德以示子孫也。《易傳太初》篇曰:「天子 旦入東學,晝入南學,暮入西學。」太學在中央,天子之 所自學也。《禮記·保傅篇》曰:「帝入東學,上親而貴仁;入 西學,上賢而貴德;入南學,上齒而貴信;入北學,上貴 而尊爵;入太學,承師而問道。」與《易傳》同。魏文侯《孝經 傳》曰:「太學者,中學明堂之位也。」《禮記》古文明堂之禮 曰:「膳夫是相禮。日中出南闈見九侯,反問於相。日側 出西闈,視五國之事;日入出北闈,視帝節猷。」《爾雅》曰: 「宮中之門謂之闈。王居明堂之禮,又別陰陽門,東南 稱門,西北稱闈。」故《周官》有門闈之學,師氏教以三德 守王門,保氏教以六藝守王闈。然則師氏居東門、南 門,保氏居西門北門也。知掌教國子,與《易傳》保傅王 居明堂之禮,參相發明,為學四焉。《文王世子》篇曰:「凡 大合樂,則遂養老。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興秩節,祭 先師先聖焉。」始之養也,適東序,釋奠於先老,遂設三 老五更之位。言教學始之於養老,由東方歲始也。又 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皆習於東序。凡祭與養老, 乞言合語之禮,皆小樂正詔之於東序。又曰:「大司成 論說在東序。」然則詔學皆在東序。東序,東之堂也,學 者聚焉,故稱詔太學。仲夏之月,令祀百辟卿士之有 德於民者。《禮記·太學志》曰:「禮,士大夫學於聖人,善人 祭於明堂,其無位者祭於太學。」《禮記·昭穆篇》曰:「祀先 賢於西學」,所以教諸侯之德也,即所以顯行國禮之 處也。太學,明堂之東序也,皆在明堂辟廱之內。《月令 記》曰:「明堂者,所以明天氣,統萬物。明堂上通於天,象 日辰,故下十二官象日辰也。」水環四周,言王者動作 法天地,廣德及四海,方此水也。《禮記·盛德篇》曰:明堂 九室,以茅蓋屋,上圓下方,此水名曰辟廱。《王制》曰:「天 子出征,執有罪,反釋奠於學,以訊馘告。」《樂記》曰:「武王 伐殷,薦俘馘於京太」室,《詩·魯頌》云:「矯矯虎臣,在泮獻 馘。」京,鎬京也。太室,辟廱之中。明堂,太室也,與諸侯泮 宮俱獻馘焉,即《王制》所謂「以訊馘告」者也。《禮記》曰:「祀 乎明堂,所以教諸侯之孝也。」《孝經》曰:「孝悌之至,通於 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 無思不服。」言行孝者則曰明堂,行悌者則曰太學,故 《孝經》合以為一義,而稱鎬京之詩以明之。凡此皆明 堂、太室、辟廱、太學,事通文合之義也。其制度數,各有 所法。堂方百四十四尺,《坤》之策也;屋圜楣徑二百一 十六尺,乾之策也。太廟明堂方三十六丈,通天屋徑 九丈,陰陽九、六之變也。圜蓋方,載六、九之道也。八闥 以象八卦,九室以象九州,十二宮以應辰,「三十六戶, 七十二牖,以四戶九牖乘九室之數也。戶皆外設而 不閉,示天下不藏也。通天屋高八十一尺,黃鍾九九 之實也。二十八柱,列於四方,亦七宿之象也。堂高三 尺,以應三統四鄉五色者,象其行。外廣二十四丈,應 一歲二十四氣。四周以水,象四海,王者之大禮也。」晉 摯虞之議曰:「漢魏故事,明堂祀五帝之神。新禮,五帝 即上帝,即天帝也。明堂除五帝之位,惟祭上帝。按《仲 尼》稱,『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 《周禮》,「祀天旅上帝,祀地旅四望。望非地則上帝非天, 斷可識矣。郊丘之祀,掃地而祭,牲用繭栗,器用陶匏, 事反其始,故配以遠祖。明堂之祭,備物以薦,三牲並 陳,籩豆成列,禮同人理,故配以近考,郊堂兆位,居然 異體,牲牢品物,質文殊趣。且祖考同配,非謂尊嚴之 美;三日再祀,非謂不黷之義。其非一神,亦足明矣。」昔 在上古,生為明王,沒則配五行,故太昊配木,神農配 火,少昊配金,顓頊配水,黃帝配土。此五帝者,配天之 神,同兆之於四郊,報之於明堂。祀天大裘而冕,五帝 亦如之。或以為五精之帝,佐天育物者也。前代相因, 莫之或廢。晉初始從異議。庚午詔書,明堂及南郊除 五帝之位,惟祀天神,新禮奉而用之。前太醫令韓楊 上書,宜如舊祀五帝。太康十年,詔已施用,宜定新禮, 明堂及郊祀五帝如舊議。北魏袁飜之議曰:「謹案明 堂之義,今古諸儒論之備矣。異端競構,莫適所歸。故 不復遠引經傳,傍採紀籍,以為之證,且論意之所同, 以詶詔耳。蓋唐虞已上,事難該悉;夏、殷已降,校可知 之。謂典章之極,莫如三代。郁郁之盛,從周斯美。制禮 作樂,典刑在焉。遺風餘烈,垂之不朽。」案《周官·考工》所 記,皆記其時事。具論夏、殷名制,豈其紕繆?是知明堂 五室,三代同焉。配帝象行,義則明矣。及《淮南呂氏》與 《月令》同文,雖布政班時,有堂個之別,然推其體例,則 無九室之證。既而世衰禮壞,法度淆弛,《正義》殘隱,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