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3 (1700-1725).djvu/52

此页尚未校对

祥之月不作樂,而又云:孔子既祥,彈琴十日而成笙歌。《雜記》云:「杞用桑。」 《儀禮·特牲》又云:「杞用棘。」 《郊特牲》云:「鼎俎奇而籩豆偶。」 《鄉飲酒義》云:「六十者三豆,八十者五豆。」 是豆亦奇也。《檀弓》云:「孔子惡野哭者」 ,又云:孔子哭伯高,曰:「吾哭諸野。」 《曲禮》云:「卜筮不相襲」 ,而《周禮》又云:「大事先筮後卜。」 《玉藻》云:「天子日食少牢,月朔太牢。」 而《周禮》又云:「王日一舉」 ,是日食亦太牢也。《射義》云:「天子歌《騶虞》。」 《周禮》亦然。而《儀禮》鄉射亦歌《騶虞》,是士庶人與天子同樂也。《周禮司射》云:「王射六耦三侯。」 《儀禮·大射》:「諸侯三侯,射三侯。」 《周禮》:「王虎熊豹侯,諸侯熊豹侯,卿大夫麋侯。」 而《鄉射記》又云:「天子熊侯,白質;諸侯麋侯,赤質;大夫士布侯,畫虎豹鹿豕。」 如此之類,錯雜紛挐,師說相承,言人人殊,雖使考證詳確,古今異宜,亦難盡用。而鄭康成輩好信不通,執此徵彼,及其不合,牽強穿鑿,譸張百出。初學為其所眩惑,隨聲應和,莫知其譌,世儒所以苦於讀《禮》也。

顏茂猷曰:「《禮記》多漢儒附會成之,然其精者已洞心徹髓矣。後世得有所稽,以融會其意,亦藉是經焉。」

《禮記》群儒疑義。《七錄》十二卷。

隋書注戴聖撰

橋仁「《禮記章句》四十九篇。」

《後漢書》:「橋元七世祖仁,從同郡戴德學,著《禮記章句》四十九篇,號曰橋君學。成帝時為大鴻臚。」 按橋楊本傳,小戴之學,班史敘次甚明,此云「戴德」 ,恐誤。

高誘《禮記注》。

按:高氏《禮注》,《藝文類聚》引之。

鄭元《禮記注》。《隋志》:「二十卷。」

《後漢書》,元本習《小戴》,後以古經校之,取其義長者為「鄭氏學。」 又注小戴所傳《禮記》四十九篇。

李覯曰:「鄭康成注《禮記》,其字誤處,但云『某』當為某。」 《玉藻》全失次序,亦止於注下發明,未嘗便就經文改正,此蓋尊經重師,不敢自謂己見為得。

朱子曰:「鄭康成考《禮》名數,大有功,事事都理會得。如《漢律令》亦皆有注,儘有許多精力。」

衛湜曰:「鄭氏注《禮》,雖間有拘泥,而簡嚴該貫,非後學可及。嘗讀朱文公《中庸章句》,以『戒謹其所不睹、恐懼其所不聞,與『莫見乎隱、莫顯乎微為兩事,剖析精詣,前所未有。今觀鄭《注》,已具斯告』』。」

郝敬曰:「《小戴記》四十九篇,大都先賢流傳,後儒補緝,非真先聖之舊,而鄭康成信以為仲尼手澤,遇文義難通處,則稱竹簡爛脫而顛倒其序;根據無實,則推夏、殷異世而逃遁其說;節目不合,則游移大夫、士庶之閒而左右兩可,解釋不得,則託為殊方語音而變換其文;牽強穿鑿,殊乖本初。蓋鄭既以記為經,不敢」 矯記之非。世儒又以鄭為知禮,不敢議鄭之失。千餘年,所以卒瞀瞀然耳。

《禮記》音。《七錄》一卷。

盧植《禮記注》。《隋志》十卷。《唐新、舊志》同。《釋文序錄》二 十卷。

陸德明曰:《曲禮》:「去國三世。」 鄭云:「自祖至孫。」 而盧植、王肅注云:「世,歲也。萬物以歲為世。」

元行沖曰:「《小戴禮》行於漢末,馬融為傳,盧植合二十九篇為之解,世所不傳。」

朱子曰:「東漢諸儒,《考禮》煞好,盧植也好。」

王應麟曰:「《詩疏》嘗引盧植《禮記注》。」

按:《續漢書禮儀志注》亦引植注,《通典》亦引之。

蔡氏《禮辨名記》:

王應麟曰:《春秋正義》引《辨名記》云:「倍人曰茂;十人曰選,倍選曰雋;千人曰英,倍英曰賢;萬人曰傑,倍傑曰聖。」 《禮記正義》引之,以為蔡氏。

王肅《禮記注》。《隋志》三十卷,《新、舊志》同。

《朱子》曰:「王肅議禮,必反鄭元。」

王應麟曰:肅字子雍,《魏志》有傳。《集傳》以肅為元魏人,誤也。有兩王肅,在元魏者,字恭懿,不以經學名。按:王肅注《禮》,以《月令》為周公所作。

《禮記》音。《七錄》一卷。

孫炎《禮記注》。《隋志》三十卷。《唐、新、舊志》同。

按:唐張燕公駮魏鄭公《類禮》云:「《禮記》傳習已向千年,至魏孫炎始改舊本,以類相比。」 則炎所注《禮》,不用小戴原本可知。

鄭小同《禮義》。《七錄》四卷《新、舊唐志》作《禮記義記》。

《隋志》注「小同魏侍中。」

杜寬《刪集禮記》。

《杜氏新書》曰:「寬字務叔。舉孝廉,除郎中。傳經之義,多所論駮,草創未就,惟刪集《禮記》及《春秋左氏傳解》,今行于世。」

射慈,《禮記》音義隱。《隋志》卷七,錄同,《唐志》「二卷。」

《冊府元龜》:「射慈字孝宗,為中書侍郎,撰《喪服變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