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昺卒,亟詔寫二本,一本賜其家,一本俾置冢中。
李清臣《禮論》二篇。〈存〉
《張戴禮記說》三卷。〈未見〉
魏了翁《序》。〈按:《序》已另載,茲不重錄。〉
章望之《禮論》一篇。〈佚〉
《建寧府志》:「章望之字表民,浦城人。簽書建康軍節度判官,以光祿寺丞致仕。李覯謂仁義、禮智、信樂、政刑皆出於禮,望之因著《禮論》一篇以訂其說。」
劉彝「《禮記中義》四十卷。」〈佚〉
李格非《禮記精義》。〈注〉《宋志》十六卷。〈未見〉
衛湜曰:「李文叔《精義》,就《曲禮》《檀弓》《王制》《喪服小記》《大傳》《少儀》《學記》《樂記》《雜記》《喪大記》《祭法》十一篇中,隨所見為之義。」
王安石《禮記發明》一卷。〈未見〉
《禮記要義》二卷。〈未見〉
周諝《禮記解》。〈未見〉
諝《自序》〈按:《序》已另載,茲不重錄。〉
衛湜曰:「延平周諝字希聖。解《王制》《禮運》《禮器》《郊特牲》《玉藻》《學記》《樂記》《祭義》《祭統》《經解》《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閒居》《中庸》《表記》《大學》共十七篇。」 不見於《中興館閣書目》。
陳祥道《禮記講義》二十四卷。〈未見〉
陳暘《禮記解義》。〈注〉《宋志》「四十卷。」〈佚〉
方慤《禮記解義》〈注〉《通考》二十卷。〈未見〉
朱子曰:「方氏《禮解》儘有說得好處。」
陳振孫曰:政和三年表進,自為之序。以王氏父子《禮記》獨無解義,乃取所撰《三經義》及《字說》申而明之,著為此解,由是得上舍出身。其所解文義亦明白。
衛湜曰:「方氏、馬氏及山陰陸氏三家,書坊鋟板傳於世,方氏最為詳悉,有補初學。然雜以《字說》,且多牽合,大為一書之累,間有與長樂陳氏《講義》同者,方《自序》亦謂諸家之說與王氏有合者,悉取而用之。則其說不皆自己出也。」
《浙江通志》:「方慤字性夫,桐廬人。父死,廬墓覃思積年,注《禮記集解》。政和三年,領鄉薦,至京師,表進於朝,詔賜上舍,釋褐而頒其書於天下。八年,中進士,仕至禮部侍郎。」
馬晞孟《禮記解》。〈注〉《通考》七十卷。〈未見〉
陳振孫曰。晞孟字彥醇。未詳何人。亦宗王氏者。朱子曰:「方、馬二解。合當參考。儘有好處。不可以其新學而黜之。」
衛湜曰:「方氏、馬氏及山陰陸氏三家,方氏最詳,馬氏頗略。馬氏《大學解》又與藍田呂氏同,朱文公《或問》以為呂氏,今從之。」
《江西通志》:「馬晞孟,廬陵人。熙寧癸丑登第。」
呂大臨《芸閣禮記解》〈注〉《通考》十卷,《中興書目》一卷。〈未見〉
晁公武曰:「《芸閣禮記解》十卷,呂大臨與叔撰。與叔師事程正叔,禮學甚精博,《中庸》《大學》尤所致意也。」 陳振孫曰:「按《館閣書目》作一卷,止有《表記》《冠》《昏》《鄉》《射》《燕》《聘義》《喪服四制》凡八篇。今又有《曲禮上下》《中庸》《緇衣》《大學》《儒行》《深衣》《投壺》八篇。」 此晦庵朱氏所傳本,刻之臨漳射垛,書坊稱「芸閣呂氏解」 ,即其書也。
衛湜曰:「藍田呂與叔《禮記解》。《中興館閣書目》止一卷。今書坊所刊十卷。有《禮記》上、《下》《孔子閒居》《中庸》《緇衣》《深衣》《儒行》《大學》八篇。」
《禮記》傳。〈注〉《宋志》十六卷。〈未見〉
張萱曰:「《呂氏禮記傳》十六卷,今闕第三卷。」 宋淳熙中朱晦菴刻之臨漳學官。
何述「《禮記傳》二十卷。」〈佚〉
《閩書》:「何述字明道,浦城人。元豐二年進士。歷徽猷閣待制,知永興軍,移帥涇原。」
楊訓《禮記解》二十卷。〈佚〉
《閩書》:「楊訓字公發,浦城人。元豐五年進士,知東陽縣,轉朝奉郎。」
慕容彥達《禮記解》。〈佚〉
陸元輔曰:「彥達字叔遇,毘陵人。元豐中登科。」
陸佃《禮記解》〈注〉《宋志》「四十卷。」〈佚〉
衛湜曰:「陸氏說多可取,間有穿鑿,亦字學之誤也。」 《宋中興藝文志》:陸佃《新義》牽於《字說》。宣和末,其子宰上之。
《浙江通志》:「陸佃字農師,山陰人。官至尚書右丞。」
《述禮新說》。〈注〉《宋志》「四卷。」〈佚〉
《禮象》。〈注〉《宋志》十五卷。〈存〉
陳振孫曰:陸佃撰。以改舊圖之失。其尊、爵、彝皆取公卿家及祕府所藏古遺器,與聶《圖》大異。戴岷隱分教吾鄉,作閣齋館池上,畫此圖於壁,而以「禮象」 名閣,與論堂《禮圖》相媲云。
葉夢得《禮記解》。〈未見〉
衛湜曰:「葉少蘊解《曲禮檀弓》《王制》《文王世子》《祭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