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3 (1700-1725).djvu/57

此页尚未校对

應鏞《禮記纂義》二十卷。未見

衛湜曰:「金華應鏞。字子和。有《纂義》二十卷。」

陳澔曰:近世應氏《集解》於《雜記》《喪大小記》等篇皆闕而不釋,噫慎終追遠,其關於世道人倫,非細故而可略哉!

岳珂《小戴記集解》。

魏了翁《禮記要義》《宋志》三十三卷。未見

按:《聚樂堂藝文目》有之。

衛湜《禮記集說》《宋志》:「一百六十卷。」

魏了翁《序》。按:《序》已另載,不重錄。

湜《自序》亦另載。

又《後序》曰:「予舊習諸家訓解,每病世儒𠞰取前人之說,以為己出。近得延平周諝希《聖解》,一再繙閱,始知陳氏、方氏亦推衍其說者耳。比歲樞密何公澹本生繼母亡,疑於持服,太學生喬哲、朱九成、黃會卿移書何公,引『逮事父母則諱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則不諱王父母』之文以為本朝。方慤解此一節,謂特庶人之禮耳。此說見鄭康成注,乃指為方慤。蓋後人掇拾前言,而觀者據新忘舊,莫究其始。先儒之書日就湮晦,此予之所慨嘆,而《集說》所由作也。他人著書,惟恐不出於己,予之此篇,惟恐不出於人,因不敢謂此編能盡經旨,後有達者,何嫌論著?謹無襲此編所已言,沒前人之善可也。」 又跋尾曰:「紹定辛卯歲,湜備員江東漕筦,大資政趙公善湘以制師攝漕事,見余《集說》,欣然捐資鋟木以廣其傳。次年秋,予秩滿而歸。迨嘉熙己亥夏,首尾閱九載矣。中雖倅金陵,叨綸院,僅食年餘之祿,餘悉里居需次,因得徜徉於書林藝圃,披閱舊帙,搜訪新聞,遇有可採,隨筆添入,視前所刊增十之三,間亦刪去穴複。」 朅來嚴瀨,適繼郡計空竭之後。廉勤自力,補苴培植,粗可支吾。乃撙節浮費,別刊此本,期與學者共之。

陳振孫曰。直祕閣崑山衛湜正叔。集諸家說。自注《疏》而下為一書。各著姓氏。寶慶二年表上。由是寓直中祕。魏鶴山為作序。

盧熊《蘇州府志》:「湜字正叔,好古博學,除太府寺丞、將作少監,皆不赴。嘗集《禮記》諸家傳注為一百六十卷,名曰《禮記集說》。寶慶二年上之。終朝散大夫,直寶謨閣、知袁州。學者稱為櫟齋先生。」

張萱曰:「《櫟齋禮記集說》,宋寶慶間武進令衛湜撰。進取鄭注、孔義、陸釋以及百家講說,稡為一書,凡一百六十卷,各記論說姓名,以聽學者自擇。魏了翁序之。」

按:衛氏《集說》援引解義凡一百四十四家,不專采成書也。如文集、語錄、雜說及群經講論有涉於《禮記》者,皆裒輯焉。今以《經籍藝文志》暨諸家書目未著於錄者疏之。晉有淳于纂、曹述初、劉世明,唐有田瓊,宋則四明沈煥晦叔宣、繒子平,吳興沈清臣正卿,錢唐于有成君錫,新安顧元常平甫、邵甲仁仲、嚴陵俞仲可。可中不書字者,柯山周處約、四明李元白、演山黃敏求、高要譚惟寅、宣城奚士達、建安潘植、會稽高文彪、眉山家頤孫佖、臨卭宋遠孫。不書地者,劉氏孟冶、葉氏棣、吳氏華、王氏子墨、孫氏、景南林氏坰、晏氏光、湛氏循、毛氏信卿、蔣氏《君實》。書地不書名者,東山何氏、建安劉氏、新安王氏、海陵查氏、西蜀董氏,止書「姓」 者費氏、虙氏、施氏、盧氏、譙氏、許氏、俞氏、王氏、陳氏、葉氏、鄭氏、二張氏,姑就其目存之,俟博古君子或有攷云。

竺大年《禮記訂義》。

《寧波府志》:「竺大年字耕道,奉化人。受業於沈渙,著《禮記訂義》。楊琪銘其墓。」

戴良《齊禮辨》。

林右曰:當今經書雖皆具完,而《禮經》獨為殘闕,加以漢儒之說有不純也。郡先哲戴大監嘗力為之辨,草廬吳文正公師之,得其說。

謝鐸曰:「戴良齊。字彥肅。號泉溪。黃巖人。嘉熙二年進士。累官祕書少監。」

黃以翼《禮記說》

何喬遠曰:宗台受業於陳北溪,著《禮說》。

楊畿《禮記口義》。

宋聞禮《禮記解》。

范鍾《禮記解》。

《宋史》:「范鍾字仲和,蘭溪人。嘉定二年進士。嘉熙三年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四年參知政事。淳祐五年拜左丞相兼樞密使,封東陽郡公。卒贈少師,諡文肅。著《禮記解》。」

徐畸「《戴記心法》二十卷。」

陸元輔曰:「宋蘭溪徐畸南夫撰。」

韓謹《禮記義解》。

張泳《禮記遺說》。

韓惇《禮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