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3 (1700-1725).djvu/58

此页尚未校对

何炎《禮記注》:

「黃震《讀禮記日抄》」十六卷。

震《自序》按:《序》已另載,不重錄。

姚世昌曰:《五經》,朱子於《春秋禮記》無成書。慈溪黃東發取二經為之《集解》,其義甚精。蓋有志補朱子之未備者,且不欲顯,故附於《日抄》中。其後程端學有《春秋本義》,陳澔有《禮記集說》,皆不能過之。永樂初修《五經大全》,諸臣皆未見《日抄》,故一無所取。

朱申「《禮記詳解》十八卷。」

鄭璞翁《禮記正義》一卷。未見

《浙江通志》:「鄭璞翁字宗仁,溫州平陽人。咸淳十年,以上舍釋褐,為福州教授,尋除國子正。宋亡,諸陵被發,與其友林景熙謀間行拾之。見《景熙志》中。既而歸隱薌山瀑下,山陰王英孫延教子弟。後以病返,卒於家。」

繆主一《禮記通考》。

陳普《禮記講義》一卷。

陳煥《禮記釋》。

煥字時可,豐城人。宋末兩與漕薦,入元不仕。

賈蒙《禮記輯解》

《天台縣志》:「賈蒙字正叔,著《禮記輯解》,集二十六家之說,視衛湜、岳珂為要。舊有抄本在儀真,見《黃氏書錄》。」

張應辰《禮記集解》。

《閩書》:應辰,德化人。

汪自明《禮記義林》四十卷。

《嚴州府志》:「淳安人。時稱汪六經。」

《王氏禮記解》。未見

衛湜曰:「新安王氏解《曲禮》上下、《王制》《月令》《文王世子》《禮運》《禮器》《郊特牲》《內則》《玉藻》《明堂位》《大傳》《中庸》。」


大學投壺十五篇

張氏《禮記解義》十卷。未見

衛湜曰:「《張氏講義》十卷,不知作者。又有傳錄訓解,不著姓名。」

吳澂《禮記纂言》三十六卷。

澂《自序》按:《序》已另載,不重錄。

《吳尚志序》。亦另載。

楊士奇序。亦另載。

《魏校序》亦另載。

王守仁《序》。亦另載。

高梯《序》曰:「秦燔孔烈,禮樂得之煨燼者無幾。」 迨后蒼諸家,收攬之功雖勤,尤未免得此失彼。至於樂律,漫不經意,君子不能無遺憾。《大唐類聚》《通禮》既不可得而見,考亭《經傳通解》則亦非其全書,此雲《莊》之《集說》,姑以其簡便而列於學官有由矣。若夫《備集說》之未備,可為禮家之所採錄者,蓋不能不取於吳公之《纂言》也。愚嘗就《四經》之纂言而讀之,尤於《禮》而三復之,其辭古,其論博,其考訂精,其分類詳拘且泥焉無有也。學《禮》者以《集說》為正,而復資之以此,則諸家疏釋宏通之論,制度文為品秩之跡,皆可不勞而得矣。

張萱曰:《禮記》出自漢儒,《會稡》二百四篇。戴德刪為八十五篇,其弟聖又刪為四十三篇,及馬、鄭諸儒分增為四十九。其間關於《禮經》者,纔十數篇耳。餘皆收拾殘編斷簡,而無詮次,朱晦庵、呂東萊每欲商訂,未遑也。元吳澂取朱子遺意,次序此書,謂《大學》《中庸》已經程、朱表章,不容復列。如《投壺》《奔喪》《六義》等篇,既為禮之正經,宜附《禮經》之後。餘存者分類次第,曰《通禮》,曰《喪禮》,曰《祭禮》,曰《通論》,共三十六篇。

陸元輔曰:「是書一刻於正德庚辰寧國守胡汝登,而王伯安為之序。再刻於嘉靖己丑,而高梯為之序。三刻於崇禎己巳侍御史張養,而王象晉為之序。」

彭絲《禮記集說》四十九卷。未見

王圻曰:安福人。父應龍,弟齊叔,父子兄弟相為師友,俱以著述為業。

陳伯春《禮記解》。

《閩書》:「陳伯春晉江人,字耀卿。」

呂椿《禮記解》。

王圻曰:「晉江人。學於丘葵。」

陳澔「《禮記集說》三十卷。」

澔《自序》按:《序》已另載,不重錄。

陸元輔曰。澔字可大。都昌人。宋亡。不樂仕進。教授鄉里。學者稱「雲莊先生。」

高梯曰:「《雲莊集說》以其簡便而得列於學官。按自漢以來,治《小戴》之記者,不為不多矣。以公論揆之,自當用衛氏《集說》取士,而學者厭其文繁,全不寓目。若《雲莊集說》,直兔園冊子耳,獨得頒於學官,三百餘年不改,其於度數品節,擇焉不精,語焉不詳,《禮》云禮云,如斯而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