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3 (1700-1725).djvu/81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百二十卷目錄

 禮記部總論二

  宋朱子全書大戴禮五則 小戴禮總論六則 曲禮九則 檀弓十則 王制

  四則 月令一則 曾子問四則 文王世子三則 禮運五則 禮器二則 郊特牲三則

   內則二則 玉藻一則 喪服小記三則 大傳四則 少儀二則 學記五則 樂記九

  則 祭義三則 孔子閒居一則 表記二則 深衣一則 投壺一則 鄉飲酒一則 鄉

  射一則  喪服四制一則

  朱子大全集答潘恭叔七則

經籍典第二百二十卷

禮記部總論二

宋朱子全書

《大戴禮》

《大戴禮》,其篇目闕處,皆是元無,非小戴所去取。其間 多雜偽,亦有最好處,然多誤,難讀。

《大戴禮》冗雜,其好處已被小戴採摘來做《禮記》了,然 尚有零碎好處在。

《大戴禮》本文多錯注,又舛誤。《武王》諸銘有直做得巧 了切題者,如《鑑銘》是也。亦有絕不可曉者,想古人只 述戒懼之意,而隨所在寫記,以自警省爾。不似今人 為此銘便要就此物上說得親切。然其間亦有切題 者,如《湯盤銘》之類。至于武王《盥盤銘》,想只是因水起 意,然恐亦有錯雜處。

安卿問:「《大戴》《保傅》篇,多與《賈誼策》同,如何?」曰:「『《保傅》中 說秦無道之暴』,此等語必非古書,乃後人采賈誼策 為之,亦有孝昭冠辭。」

《明堂篇》說:其制度有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鄭注云: 「法龜文也。」此又九數為《洛書》之一驗也。以上語類五條

《小戴禮總論》

問「讀《禮記》。」曰:「《禮記》要兼《儀禮》讀,如冠禮喪禮、鄉飲酒 禮之類。《儀禮》皆載其事,《禮記》只發明其理。讀《禮記》而 不讀《儀禮》,許多理皆無安著處。」

許順之說:「人謂《禮記》是漢儒說,恐不然。漢儒最純者, 莫如董仲舒;仲舒之文最純者,莫如《三策》,何嘗有《禮 記》中說話來!如《樂記》所謂『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 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興焉』,仲舒如何說 得到這裡?想必是古來流傳得此箇文字如此。」 問:「《禮記》古注外無以加否?」曰:「鄭注自好。看注看疏,自 可了。」

鄭康成是箇好人,考《禮》名數大有功,事事都理會得。 如《漢律令》亦皆有注,儘有許多精力。東漢諸儒煞好, 盧植也好。義剛錄云康成也可謂大儒

《禮記》「荀莊有韻處多。」龔實之云「嘗官于泉,一日問陳 宜中云:『古詩有平仄否』?陳云:『無平仄』。龔云:『有』。辨之久 不決,遂共往決之于李漢老。陳問:『古詩有平仄否?李 云:『無平仄只是有音韻』』。」龔大然之,謂之無有皆不是, 謂之音韻乃是。以上語類五條

某聞之,學者博學乎先王六藝之文,誦焉以識其辭, 講焉以通其意,而無以約之,則非學也。故曰博學而 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何謂約?禮是也。禮者,履也,謂 昔之誦而說者至是可踐而履也。故夫子曰:「君子博 學於文,約之以禮。」顏子之稱夫子亦曰:「博我以文,約 我以禮。」禮之為義,不其大哉!然古禮非必有經,蓋先 王之世,上自朝廷,下達閭巷,其儀品有章,動作有節, 所謂禮之實者,皆踐而履之矣。故曰:「禮儀三百,威儀 三千。」待其人而後行,則豈必簡策而後傳哉!其後禮 廢,儒者惜之,乃始論著為書,以傳于世。今《禮記》四十 九篇,則其遺說已學,而求所以約之者,不可以莫之 習也。今柯君直學,將為諸君誦其說而講明之,諸君 其聽之毋忽。《易》曰:「智崇禮卑。」禮以極卑為事,故自飲 食居處、灑掃欬唾之間,皆有儀節,聞之若可厭,行之 若瑣碎而不綱。然惟愈卑,故愈約,與所謂極崇之智 殊,未可以差殊觀也。夫如是,故成性存存而道義出 焉。此造約之極功也。諸君其聽之毋忽。講禮記序說 文集

《曲禮》

《曲禮》必須別有一書協韻,如《弟子職》之類。如今篇首 「若《思定》」辭,「民哉!」及「上堂聲必揚,入戶視必下」,皆是 韻。今上下二篇卻是後人補湊而成,不是全篇作底。 「若夫」等處,文意都不接內,則卻是全篇作底。

問:「《曲禮》首三句是從源頭說來,此三句固是一篇綱 領。要之,『儼若思,安定辭』,又以『毋不敬』為本。」曰:「然。」又曰: 「只是下面兩句,便是『無不敬』。今人身上大節目,只是 一箇容貌言語,便如『君子所貴乎道者三』,這裡只是 不曾說『正顏色』。要之,顏色容貌亦不爭多,只是顏色 有箇誠與偽。」簡錄云箕子九疇其要只在五事 問:「『禮聞取于人,不聞取人;禮聞來學,不聞往教』。呂與 叔謂:上二句學者之道;下二句教者之道。取,猶致也。 取于人者,我為所取而教之,在教者言之,則來者也; 取人者,我致人以教己,在教者言之,則往教者也。此 說如何?」曰:「道理亦大綱是如此,只是說得不甚分曉。 據某所見,都是就教者身上說。『取于人者,是人來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