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3 (1700-1725).djvu/85

此页尚未校对

云『公子之公,為其士大夫之庶者,宗其士大夫之嫡』」 者,此《正解》「有大宗而無小宗」一句。「之公」,「之公」猶君也。 以上語類三條

問:「《禮》曰:『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者為小宗。有百世 不遷之宗,有五世則遷之宗。竊謂君適長為世子,繼 先君正統,自母弟以下皆不得宗。其次適為別子,不 得禰其父,則不可宗嗣君,又不可無統屬,故立為先 君之族。大宗之祖,所謂別子為祖也。其適子繼之,則 為大宗,凡先君所出之子孫皆宗之,百世不遷。故曰: 『大宗者,繼別子之所自出也』』。」

呂氏言「別子所自出者」 ,謂別子所出之先君也。如魯季友,乃桓公別子所自出者,故為桓公一族之大宗,不知是否?

「百世不遷者,以其統先君之子孫,而非統別之子孫 也。別子之庶長,義不禰別子,而自為五世小宗之祖, 其適子繼之,則為小宗。小宗者,繼別子,庶子之所自 出也,故惟及五世。五世之外則無服,蓋以其統別之 子孫,而非統先君之子孫也。不知是否?伏乞垂誨。」曰: 宗子有公子之宗,有大宗,有小宗。國家之眾子不繼 世者,若其間有適子,則眾兄弟宗之為大宗;若皆庶 子,則兄弟宗其長者為小宗。此所謂「公子之宗」者也。 別子即是此宗子既沒之後,其適長者各自繼此別 子,即是大宗,直下相傳,百世不遷。別子之眾子既沒 之後,其適長子又宗之,即為禰之小宗。每一易世,高 祖廟毀,則同此廟者,是為袒免之親,不復相宗矣。所 謂「五世而遷」也。答董叔重 文集

《少儀》

毋跋來,毋報往。報音赴跋,是急走倒從這邊來。「赴」,是又 急再遷倒向那邊去。來往,只自向背之意。此二句文 義,猶云「其就義若熱,則其去義若渴。」言人見有箇好 事,火急喜歡去做,這樣人不耐久,少間心懶意闌,則 速去之矣。所謂「其進銳者其退速。」

《不窺》密,《無測未至》。曰:「許多事都是一箇心,若見得 此心誠實無欺偽,方始能如此。心苟渙散無主,則心 皆逐他去了,更無一箇主。觀此,則求放心處全在許 多事上。將許多事去攔截此心,教定。『無測未至』。未至 之事,自家不知,不當先測。今日未可便說道明日如 何。」以上語類二條

《學記》

九年,知類通達。橫渠說得好:學者至于能立,則教者 無遺恨矣。」此處方謂大成。蓋學者既到立處,則教者 亦不消得,管他自住不得。故橫渠又云:學者能立,則 自強不反,而至于聖人之大成矣。」而今學者不能扶 持到立處。嘗謂此段是箇致知之要。如云:一年視離 經辨志。」古注云:《離經》,斷絕句也。」此且是讀得成句。《辨 志,是知得這箇是為己,那箇是為人,這箇是義,那箇 是利。三年敬業樂群,敬業,是知得此是合當如此做; 樂群,是知得滋味,好與朋友切磋。五年博習親師,博 習是無所不習,親師是所見與其師相近了。七年論 學取友,論學是他論得有頭緒了。取友,是知賢者而 取之,此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此「謂之大成。橫渠 說得「推類兩字最好。如〈荀子〉》「倫類不通,不足謂之善 學。而今學者只是不能推類。到得「知類通達,是無所 不曉,便是自強不反。這幾句都是上兩字說學,下兩 字說所得處。如離經便是學,辨志便是所得處。他皆 倣此。

子武問「宵《雅》肄三官,其始也。」曰:「『聖人教人,合下便是 要他用,便要用賢以治不賢,舉能以教不能,所以公 卿大夫在下,也思各舉其職。不似而今上下都恁地 了,使窮困之民無所告訴。聖賢生斯世,若是見似而 今都無理會,他豈不為之惻然思有以救之!孔子『三 月無君』,則皇皇如也』。但不可枉尺直尋,以利言之。天」 生一人,便須管得天地間事。如人家有四五子,父母 養他,豈不要他使!但其間有不會底,則會底,豈可不 出來為他擔當一家事!韓退之云:「蓋畏天命而悲人 窮也。」這也說得好,說得聖賢心出。

問:「『不學雜服,不能安禮』。鄭注謂:『服是皮弁冕服』。橫渠 謂:『服,事也』,如『洒掃、應對、沃盥之類』。」曰:「恐只如鄭說。古 人服各有等降,若理會得雜服,則于禮亦思過半矣。 如冕服是天子祭服,皮弁是天子朝服。諸侯助祭于 天子,則服冕服,自祭于其廟,則服弁冕;大夫助祭于 諸侯,則服元冕,自祭于其廟,則服皮弁。又如天子常」 朝則服皮弁,朔旦則服元冕。無旒之冕也諸侯常朝,則用 元端,朔旦則服皮弁。大夫私朝,亦用元端,夕深衣。士 則元端以祭。上士元裳,中士黃裳,下士雜裳。前元後黃也 庶人深衣。

問:「『使人不由其誠』,莫只是教他記誦,而心中未嘗自 得否?」曰:「若是逼得他緊,他便來廝瞞,便是不出誠。嘗 見橫渠作簡與某人,謂其子日來誦書不熟,且教他 熟誦,盡其誠與材。」文蔚曰:「便是他解此兩句,只作一 意解。」其言曰:「人之材足以有為,但以其不由于誠,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