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4 (1700-1725).djvu/13

此页尚未校对

明堂,五室九階,四戶八窗』。鄭元曰:『或舉宗廟,或舉王 寢,或舉明堂,互之以見同制』。」然則三代明堂,其制一 也。案周與夏、殷,損益不同,至於明堂,因而弗革,明五 室之義,得天數矣。是以鄭元又曰:「五室者象五行也。」 然則九階者法九土,四戶者達四時,八窗者通八風, 誠不易之大範,有國之恆式。若其上圓下方,以則天 地;通水環宮,以節觀省。茅蓋白盛,為之質飾;赤綴白 綴,為之戶牖。皆典籍所具載,制度之明義也。在秦之 世,焚滅五典,毀黜三代,變更先聖,不依舊憲,故《呂氏 月令》見九室之義,《大戴之禮》著十二堂之論。漢承秦 法,亦未能改,東西二京,俱為九室。是以《黃圖》《白虎通》 蔡邕、應劭等咸稱,「九室以象九州,十二堂以象十二 辰。夫室以祭天,堂以布政,依天而祭,故室不過五;依 時布政,故堂不踰四。」州之與辰,非所可法,九與十二, 其用安在?今聖朝欲尊道訓民,備禮化物,宜則五室, 以為永制。至如廟學之嫌,臺沼之雜,袁準之徒,已論 正矣。遺論俱在,不復須載。

《房法壽傳》:法壽族子景伯,景伯次弟景先,字光胄。幼 孤貧,無資從師,其母自授《毛詩》《曲禮》。年十二,請其母 曰:「豈可使兄庸賃以供景先也?請自求衣,然後就學。」 母哀其小,不許,苦請從之。遂得一羊裘,忻然自足,晝 則樵蘇,夜誦經史,自是精勤,遂大通贍。

《劉芳傳》:芳音義明辨疑者皆往詢訪,故時人號為「劉 石經。」撰《禮記義證》十卷。

袁傳為豫州中正是時修明堂辟雍飜議曰:「謹案 明堂之義古今諸儒論之備矣。異端競構莫適所歸 故不復遠引經傳傍採紀籍以為之證。且論意之所 同以酬詔。」「耳。蓋唐虞以上,事難該悉,夏、殷已降,校 可知之。謂典章之極,莫如三代。郁郁之盛,從周斯美。 制禮作樂,典刑在焉。遺風餘烈,垂之不朽。」案《周官考 工》所記,皆記其時事,且論夏、殷名制,豈其紕繆?是知 明堂五室,三代同焉,配帝象行,義則明矣。及《淮南、呂 氏》與《月令》同文,雖布政班時,有堂個之別,然推其體 例,則無九室之證。既而世衰禮壞,法度淆弛,《正義》殘 隱,妄說斐然。明堂九室,著自《戴禮》,探緒求源,罔知所 出,而漢氏因之,自欲為一代之法。故鄭元云:「周人明 堂五室」,是帝一室也,合於五行之數。《周禮》依數以為 之室,德行於今雖有不同,時說炳然。本制著存,而 言無明文,欲復何責?本制著存,是周五室也;於今不 同,是漢異周也。漢為九室,略可知矣,但就其此制,猶 竊有懵焉。何者?張衡《東京賦》云:「乃營三宮,布教頒常。 複廟重屋,八達九房。」此乃明堂之文也。而薛綜注云: 「房,室也。」謂後堂有九室。堂後九室之制,非巨異乎?裴 頠又云:「漢氏作四維之個,不能令各據其辰,就使其 像可圖,莫能通其居用之禮,此為設虛器也。」甚知漢 世徒欲削滅周典,捐棄舊章,改物創制,故不復拘於 載籍。且鄭元之詁訓三禮,及釋五經異義,並盡思窮 神故,得之遠矣。覽其《明堂圖義》,皆有悟人意,察察著 明,確乎難奪,諒足以扶微闡幽,不墜周公之舊法也。 伯喈損益漢制,章句繁雜,既違古背新,又不能易元 之妙矣。魏晉書紀,亦有明堂祀五帝之文,而不記其 經始之制,又無坦然可準。觀夫今之基址,猶或髣髴, 高卑廣狹,頗與《戴禮》不同,何得以意抑心,便謂九室 可明?且三雍異所,復乖盧蔡之義,進退亡據,何用經 通?晉朝亦以穿鑿難明,故有「一屋」之論,並非經典正 義,皆以意妄作,茲為不典,學家常談,不足以範時軌。 世。皇代既乘乾統曆,得一馭宸,自宜稽古則天,憲章 文武,追蹤周孔,述而不作,四彼三代,使百世可知。豈 容虛追子氏放篇之浮說,徒損經紀雅誥之遺訓,而 欲以支離橫議,指畫妄圖,儀刑宇宙,而貽來葉者也。 又北京制置,未皆「允帖,繕修草創,以意良多。事移禮 變,所存者無幾,理苟宜革,何必仍舊。且遷都之始,日 不遑給,先朝規度,每事循古,是以數年之中,悛換非 一。良以永法為難,數改為易。何為宮室府庫,多因故 跡,而明堂辟雍,獨遵此制?建立之辰,復未可知矣。既 猥班訪逮,輒輕率瞽言,明堂五室,請同周制;郊建三 雍」,求依故所。庶有會經誥,無失典刑。識偏學疏,退慚 謬浪。

《賈思伯傳》,時議建明堂,多有同異。思伯上議曰:「『按《周 禮考工記》云:『夏后氏世室,殷重屋』。周明堂,皆五室』。鄭 注云:『此三者,或舉宗廟,或舉王寢,或舉明堂,互言之 以明其制同也』。若然,則夏、殷之世已有明堂矣,唐虞 以前,其事未聞。戴德《禮記》云:『明堂凡九室,十二堂』。蔡 邕云:『明堂者,天子太廟,饗功、養老、教學、選士,皆於其 中』。」九室十二堂。按戴德撰《記》,世所不行。且九室、十二 堂,其於規制,恐難得厥衷。《周禮》:營國,左祖右社,明堂 在國之陽,則非天子太廟明矣。然則《禮記月令》四堂 及太室皆謂之廟者,當以天子暫配享五帝故耳。又 《王制》云:「周人養國老於東膠。」鄭注云:「東膠即辟雍,在 王宮之東。」又《詩·大雅》云:「邕邕在宮,肅肅在廟。」鄭注云: 「宮謂辟邕宮也。所以助王,養老則尚和,助祭則尚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