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4 (1700-1725).djvu/18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四修一。」《注》云:「修南北之深也。夏度以步,今堂修十四

步,其博益以四分修之一,則明堂博十七步半也。」臣 愷按:三王之世,夏最為古,從質尚文,理應漸就寬大, 何因夏室乃大殷堂?相形為論,理恐不爾。《記》云「堂修 七,博四修」,若夏度以步,則應修七步。注云「今堂修十 四步」,乃是增益《記》文。殷周二堂,獨無「加」字,便是其義, 類例不同。山東《禮》本,輒加二七之字,何得殷無加尋 之文,周闕增筵之義?研覈其趣,或是不然。讎校古書, 並無「二」字,此乃桑間俗儒,信情加減。《黃圖議》云:「夏后 氏益其堂之大一百四十四尺,周人明堂,以為兩杼 間。」馬宮之言,止論堂之一面。據此為準,則三代堂基 並方,得為上圓之制。諸書所說,並云下方,鄭注《周官》, 獨為此義,非直與古違異,亦乃乖背禮文,尋文求理, 深恐未愜。《尸子》曰:「殷人陽館。」《考工記》曰:「殷人重屋,堂 修七尋,堂崇三尺,四阿重屋。」注云:「其修七尋五丈六 尺。」放夏周,則其博九尋七丈二尺。又曰:「周人明堂,度 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二 筵。」《禮記·明堂位》曰:「天子之廟,複廟重檐。」《鄭注》云:「複廟, 重屋也。」注《玉藻》云:「天子廟及路寢,皆如明堂制。」《禮圖》 云:「于內室之上,起通天之觀,觀八十一尺,得宮之數, 其聲濁,君之象也。」《大戴禮》曰:「明堂者,古有之,凡九室。 一室有四戶八牖,以茅蓋,上圓下方,外水曰壁,雝赤 綴戶,白綴牖。堂高三尺,東西九」仞,南北七筵,其宮方 三百步。凡人民疾,六畜疫,五穀災,生于天道不順;天 道不順,生于明堂不飾。故有天災,則飾明堂。《周書明 堂》曰:「堂方百一十二尺,高四尺,階博六尺三寸。室居 內方百尺,室內方六十尺,戶高八尺,博四尺。」《作洛》曰: 「明堂、太廟露寢,咸有四阿,重亢重廊。」孔氏注云:「重亢, 累棟,重廊,累屋也。」《禮圖》曰:「秦明堂九室,十二階,各有 所居。」《呂氏春秋》曰:「有十二堂,與《月令》同,並不論尺丈。」 臣愷案:十二階雖不與禮合,一月一階,非無理思《黃 圖》曰:「堂方百四十四尺,法《坤》之策也。方象地屋,圓楣 徑二百一十六尺,法《乾》之策也。圓象天室,九宮法九 州,太室方六丈,法陰之變數。十二堂法十二月,三十 六戶,法極陰之變數;七十二牖,法五行所行日數;八 達象八風,法八卦;通天臺徑九尺,法《乾》以九覆六;高 八十一尺,法黃鍾九九之數;二十八柱,象二十八宿; 堂高三尺,土階三等,法三統;堂四向五色,法四時五 行;殿門去殿七十二步,法五行所行。門堂長四丈,取 太室三之二。垣高無蔽目之照;牖六尺,其外倍之。殿 垣方在水內,法地陰也;水四周於外,象四海,圓法陽 也;水闊二十四丈,象二十四氣,水內徑三丈,應覲《禮 經》。武帝元封二年,立明堂汶上無室,其外略依此制。」 《泰山通議》今亡,不可得而辨也。元始四年八月,起明 堂辟雍,長安城南門,制度如儀。一殿垣四面,門八觀, 水外周隄,壤高四尺,和會築作三旬。五年正月六日 辛未,始郊太祖高皇帝以配天。二十二日丁亥,宗祀 孝文皇帝於明堂,以配上帝,及先賢百辟卿士有益 者,于是秩而祭之。親扶三老五更,袒而割牲,跪而進 之。因班時令宣恩澤。諸侯王宗室、四夷君長,匈奴西 國侍子,悉奉貢助。《祭禮圖》曰:「建武三十年,作明堂。明 堂上」圓下方,上圓法天,下方法地;十二堂法日辰,九 室法九州室;八窗,八、九、七十二,法一時之王室有二 戶,二、九、十八戶,法土王。十八日內堂正壇高三尺,土 階三等。胡伯始注《漢官》云:「古清廟蓋以茅,今蓋以瓦, 瓦下藉茅,以存古制。」《東京賦》曰:「乃營三宮,布政頒常。 複廟重屋,八達九房。造舟清池,惟水泱泱。」綜《薛注》云: 「複重瘤覆,謂屋平覆重棟也。」《續漢書祭祀志》云:「明帝 永平二年,祀五帝於明堂。五帝坐各處其方。黃帝在 未,皆如南郊之位。光武位在青帝之南,少退西面,各 一犢,奏樂如南郊。」臣愷按《詩》云:「我將祀文王於明堂。 我將我享,維牛維羊。」據此,則備太牢之祭。今云一犢, 恐與古殊。自晉以前,未有「鴟尾。其圓牆壁水,一依本 圖。」《晉起居注》裴頠議曰:「尊祖配天,其義明著,廟宇之 制,理據未分。直可為一殿,以崇嚴祀,其餘雜碎,一皆 除之。」臣愷案:天垂象,聖人則之,辟雍之星,既有圖狀, 晉堂方構,不合天文,既闕重樓,又無壁水,空堂乖五 室之義,直殿違九階之文,非古欺天,一何過甚!後魏 於北臺城「南造圓牆,在壁水外,門在水內,迥立不與 牆相連。其堂上九室,三三相重,不依古制。室間通巷, 違舛處多。其室皆用墼累,極成褊陋。」《後魏·樂志》曰:「孝 昌二年立明堂,議者或言九室,或言五室,詔斷從五 室。後元乂執政,復改為九室,遭亂不成。」《宋起居注》曰: 「孝武帝大明五年立明堂,其牆宇規範,擬則太」廟唯 十二間,以應期數。依漢《汶上圖儀》,設五帝位,太祖文 皇帝對饗,鼎俎簠簋,一依廟禮。梁武即位之後,移宋 時太極殿以為明堂,無室,十二間。《禮疑議》云:「祭用純 漆俎瓦樽,文於郊,質于廟,止一獻,用清酒。」平陳之後, 臣得目觀,遂量步數,記其尺丈。猶見基內有焚燒殘 柱,毀斫之餘,入地一丈,儼然如「舊,柱下以樟木為跗, 長丈餘,闊四尺許,兩兩相並,瓦安數重,宮城處所,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