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4 (1700-1725).djvu/23

此页尚未校对

上舍釋褐為福州教授,尋除國子正,著《禮記正義》一 卷。」

《婺源縣志》:「程龍字舜俞,登咸淳乙丑第,所著有《禮記 集解》。」

《天台縣志》:「賈蒙字正叔,著《禮記輯解》,集二十六家之 說,視衛湜、岳珂為要。」

《嚴州府志》:「汪自明,淳安人,時稱汪六經。著《禮記義林》 四十卷。」

《紹興府志》:「傅崧卿字子駿,山陰人。擢甲科,累遷考功 員外郎。為林靈素所譖,出為蒲圻縣丞,後官至給事 中。崧卿少時讀《禮記》,至孔子得夏時於杞,鄭氏注曰: 『夏四時之書也』。其存者有《小正》。又見鄭注《月令》,引《小 正》者八。其辭皆約而嚴,不類秦漢以來文章,以為此 真有夏氏遺書也。嘗為求《小正》全書,未之得,於其外」 兄關澮家。觀藏書得之,蓋舊本皆在《大戴禮》內,後人 從《大戴禮》抄出別行。崧卿以正文與《傳》相雜,倣《左氏 經傳》列正文其前,時附以《傳》,且為之注,遂著《夏小正 戴氏傳注》四卷。自序曰:「政和中,閱外兄關澮藏書,得 《夏月令》一卷,而不著作傳人名氏。」按《漢唐藝文志》不 載,惟《隋志》有其目,曰「《夏小正》一卷,戴」德撰,疑澮所藏 即此書。後讀孔穎達《禮記正義》,其疏《月令》注曰:「《夏小 正》,《大戴禮》之篇名也。」因求集賢所藏《大戴禮》版本參 校,信然。漢、《唐志》既錄戴氏《禮》矣,此書宜不別見,抑不 知取《戴禮》為此書自何代始?意者隋重賞以求逸書, 進書者遂多以邀賞帛,故離析篇目而為此乎?有司 受此,又不加辨,而作志者亦不復可考。且《小正》《夏書》 德所撰傳爾,而《隋志》云然,可謂疏矣。德西漢梁人,與 聖俱授《禮》后蒼,號大戴,嘗為信都太傅。而《集賢》《大戴 禮》其前乃云「漢九江太守戴德撰。」以《儒林》考之,為九 江太守者聖也,藏《集賢》蓋久,卒無有人正其訛謬 者。使世無漢史而《大戴》獨亡,後人渠復知有德為信 都太傅者歟?由是知前代書因陋承訛,流傳及今,不 可復辨者蓋多矣,豈特是書也哉?關本、《戴禮》皆以《夏 小正》文錯諸傳中,渾渾之書,雜以漢儒文辭,醇駁弗 類。且所訓疑有失本指者,乃倣《左氏春秋》列正文其 前,而附以《傳》月為一篇,凡十有二篇,名曰《夏小正戴 氏傳》。關本簡編失倫,悉以《大戴禮》是正,兩書「互有得 失,或字衍脫不同,則擇其善者從之,仍注其下,而闕 其可疑者。《大戴禮》無注釋,關本注釋二十三處,懼與 今注相揉,則云舊注別之,來者宜詳焉。宣和辛丑九 月,崧卿子𦔐仕泉州,晉江知縣,為之刊板,行于世。」 《臨江府志》:「劉敞字原父,新喻人。慶曆進士,廷試第一, 歷集賢院學士,判南京御史臺」,號「公是先生」,著有《投 壺義》一篇。

《傳經錄餘話》:「司馬光字君實,嘗以舊有《投壺格》,惡其 多取奇中者以為僥倖,因盡改之,乃著《投壺新格》一 卷。」

張載,字子厚,學者稱橫渠先生。嘗著《禮記說》三卷。魏 了翁序曰:「橫渠先生之書行于世者,惟《正蒙》為全書, 其次則《經學理窟》及《信聞錄》已不見於呂與叔所狀 先生之言,至於《詩》《書》《禮》《樂》《春秋》之書,則方且條舉大 例,與學者緒正其說而未及就。」其在朝廷講行冠昏、 喪祭、郊廟之禮,乃以孤立寡與議卒不用。既移疾西 歸,欲與門人成其初志,亦未及為,而卒於臨潼。今《禮 記說》一編,雖非全解,而四十九篇之目,大略固具。 《延平府志》:「周諝字希聖,博通六經,尤精《禮》學,嘗解《王 制》《禮運》《禮器》《郊特牲》《玉藻》《學記》《樂記》《祭法》《祭義》《祭統》 《經解》《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閒居》《中庸》《表記》《大學》共 十七篇。」

《浙江通志》:「張虙字子宓,慈谿人。慶元二年進士。端平 元年為國子司業兼侍講。謂《月令》之書雖出於呂不 韋,然人主後天而奉天時,此書不為無助。乃為《月令 解》十二卷以進,以孟仲季析為寒暑之期,於朔望弦 占作旦昏之候。以十二月分為十二卷,按月而彙釋 之。凡月之中陰陽消長,星辰出入,氣數遷改,景物移 易,園林草木,鳥獸蟲魚,田舍耕耘,婦子蠶桑,歷歷備 載。」遷國子祭酒,工部侍郎,卒,諡文靖。

《慈谿縣志》:「楊𥳑字敬仲,歷寶謨閣學士。所著有《孔子 閒居解》一卷,趙彥悈為之序,以遺曾熠,熠為鋟木傳 之。」

《吉安府志》:「文天祥字文山,吉水人。著有《深衣吉凶通 服說》一卷。」

《寧海縣志》:「舒岳祥字舜侯,一字景薛。寶祐進士,終承 直郎。學者稱為閬風先生。著《深衣圖說》一卷。」

《金史楊雲翼傳》:當時朝士,廷議之際,多不能盡言,顧 望依違,寖以成俗。一日經筵畢,因言:「『人臣有事君之 禮,有事君之義。禮不敢齒君之路,馬蹴其芻者有罰, 入君門則趨,見君之几杖則起。君命召,不俟駕而行; 受命,不宿於家。是皆事君之禮,人臣所當盡者也。然 國家之利害,民生之休戚,一一陳之,則向所謂禮者, 特虛器耳。君曰可而有否者獻其否,君曰否而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