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4 (1700-1725).djvu/24

此页尚未校对

者獻其可』。言有不從,雖引裾折檻,斷鞅軔輪,有不恤 焉者。當是時也,姑徇事君之虛禮,而不知事君之大 義,國家何賴焉?」上變色曰:「非卿,朕不聞此言。」

《元史吳澄傳》:「至元十三年,民初附,盜賊所在蜂起。樂 安鄭松招澄居布水谷,校定《大、小戴禮》,各有纂言。」 《儒學傳》:「陳櫟嘗以謂有功于聖門者,莫若朱熹氏。熹 沒未久,而諸家之說往往亂其本真,乃著《禮記集義》 等書,亡慮數十萬言。凡諸儒之說有畔於朱氏者,刊 而去之。其微辭隱義,則引而伸之。而其所未備者,復 為」《說》以補其闕,于是朱熹之說大明於世。

熊朋來字與可。初,朋來以《周禮》首薦,而元制《周官》不 與設科,治《戴記》者又鮮,朋來屢以為言。

韓性,字明善,紹興人。天資警敏。七歲讀書,數行俱下, 日記萬言。九歲通《小戴禮》,作大義,操筆立就,文意蒼 古,老生宿儒皆稱異焉。及長,博綜群籍,自經史至諸 子百氏,靡不極其津涯,究其根柢。而於儒先性理之 說,尤深造其閫域。著有《禮記說》四卷。

《安福縣志》:「彭絲父應龍,弟齊叔,父子兄弟相為師友, 俱以著述為業。絲有《禮記集說》四十九卷。」

《晉江縣志》:「陳伯春字耀卿,著《禮記解》。」

呂椿學于丘葵著《禮記解》。

《青田縣志》:「王夢松字曼卿,隱居不仕,學者稱順齋先 生。著《禮記解》。」

《福清縣志》:「張宏圖字巨濟,以宋人說《禮》者多訛舛,因 著《大禮記》。」

《都昌縣志》:「陳澔字可大,宋亡,不樂仕進,教授鄉里,學 者稱雲莊先生。嘗著《禮記集說》三十卷。其自序曰:『前 聖繼天立極之道,莫大於禮;後聖垂世立教之書,亦 莫先於禮。《戴記》四十九篇之文雖純駮不同,然義之 淺深同異,未易言也。先君子師事雙峰先生十有四 年,以是經三領鄉書,為開慶名進士,所得於師門講』」 論甚多,中罹煨燼,隻字不遺。不肖孤僭不自量,會萃 衍繹,而附以臆見之言,名曰《禮記集說》。蓋欲以坦明 之說,使初學讀之即了其義,庶幾章句通則蘊奧自


見正。不必高為議論。而卑視訓誥之詞也。詔以書列 於學官。

《蘭溪縣志》:「金履祥字吉父,學者稱為仁山先生。著《深 衣小傳》《外傳》各一卷。」

《休寧縣志》:「陳櫟字壽翁,學者稱為定宇先生。著有《禮 記集義詳解》十卷,《深衣說》一卷。」

《江西通志》:「周尚之字東陽,以《春秋》舉上禮部,不得第。 至元二年,擢丙科,授將仕郎,永州零陵縣丞,調南安 路上猶縣尹。所著有《禮記集義》若干卷,藏於家。」 《明外史·寧獻王權傳》:「鎮國將軍謀㙔束修自好,貫串 群籍,著《戴記箋》二十卷。」

《儒林傳》:顧大韶通經史百家,于《禮》尤精。其論《禮記》,謂 「宋以前,惟知鄭注孔疏。自宣和有好古之主,于是三 代器物雜出于墟墓之間,學者得以証漢儒之謬,而 陳氏《集說》出焉。未有《集說》,學者之患在於疑而不能 明;既有《集說》,學者之患又在於明而不能疑。不可不 深維而自得也。」

張洪,字宗海,蘇州常熟人。博綜群經,羽翼諸儒所未 及。洪武二十三年以明經除靖王府教授。洪熙年進 修撰。所著有《禮記總類》,諸書多散佚不傳。

黃潤玉以朱子嘗欲編《禮記》,附《儀禮》為四卷,而以《禮 記》比類附之,不類者附諸卷末。以五禮獨缺軍禮,乃 取《周官·大田禮》補之,而以《禮記》載田事者附焉,皆為 之注釋,總曰《儀禮》。《戴記》。附註以鄭氏《深衣》不合,乃撰 考定深衣古制。

婁諒謂《周禮》皆天子之禮,為《國禮》;《儀禮》皆公、卿、大夫、 士、庶人之禮,為《家禮》;以《禮記》為二經之傳,分附各篇, 如《冠禮》附《冠義》之類。不可附各篇者,各附一經後;不 可附一經者,總附二經後;其為諸儒傅會者,以程子 論黜之。

夏尚樸同邑潘潤,嘗受業於婁諒。諒誨之曰:「《禮》有之: 致禮以治躬,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 矣。致樂以治心,中心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詐之心入 之矣。此禮樂之本,身心之學也。」潤佩之,終身罔敢越 軼。

湛若水歷南京吏、禮二部尚書,進所譔《二禮經傳測》, 以《曲禮》《儀禮》為經,《禮記》為傳。禮部尚書夏言謂其以 《曲禮》居先,與孔子之言相戾,詔罷其書不省。

《李舜臣傳》:舜臣官南京尚寶時,取《易》《詩》《書》《儀禮》《禮記》 《左傳》,分日讀之,每六日一易。

徐師曾字伯魯。銳意窮經。嘗以陳澔《禮記集說》久頒 學官,而所引注疏多背其本意,乃廣搜眾說,為《禮記 集註》。

章潢著《禮記劄言》諸書,名播遠邇,弟子從游甚眾。 吳桂森所著有《曲禮說》。

《宗子相集》:袁尹名濱,字興之。年十七下帷,授「戴氏禮」, 補州弟子員。海內經生往往畏「戴氏禮」難讀,乃尹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