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4 (1700-1725).djvu/44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開元十六年十二月,楊瑒奏言「《儀禮》等殆將廢絕,請

量加優獎。」詔令出身,免任散官。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唐會要》,開元十六年十 二月,楊瑒為國子祭酒,奏言:「今之明經,習《左氏》者十 無二三,又《周禮》《儀禮》及《公羊》《穀梁》,殆將廢絕,請量加 優獎。」於是下制明經習《左氏》及通《周禮》等四經者,出 身免任散官。遂著於式。

古人抱遺經扶微學之心,如此其急,而今乃一切廢之,蓋必當時之士子,苦四經之難習,而主議之臣徇其私意,遂舉歷代相傳之經典,棄之而不學也。自漢以來,豈不知經之為五?而義有並存,不容執一。故三家之學,並列《春秋》,至於三《禮》,各自為書。今乃去經習傳,尤為乖理。苟便己私,用之干祿,率天下而欺君負「國,實甚於此。經學日衰,人材日下」 ,非職此之由乎。

代宗大曆八年歸崇敬請以儀禮為中經置博士一員

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 按《歸崇敬傳》:「大曆八年,建 議曰:近世明經,不課其義,先取帖經,顓門廢業,傳受 義絕。請以《禮記》《左氏春秋》為大經,《周官》《儀禮》《毛詩》為 中經,《尚書》《周易》為小經,各置博士一員,依章疏講解。 德行純潔、文詞雅正、形容莊重、可為師表者,委四品 以上各舉所知,在外給傳,七十者安車蒲輪敦遣。」國 子、太學、四門三館各立「《五經》博士,品秩、生徒有差。」

後唐

明宗長興二年令國子監以儀禮刻板

按《五代史後唐明宗本紀》,不載。 按《聞見後錄》:「唐以 前,文字未刻印。齊衡陽王鈞手自細書《五經》,置巾箱 中。巾箱五經」自此始。後唐明宗長興二年,宰相馮道、 李惠請令判國子監田敏校正九經,刻板印賣,朝廷 從之。雖極亂之世,而經籍之傳甚廣。予曾大父遺書, 皆長興年刻本,委于兵火之餘,僅存《儀禮》一部。

後周

世宗顯德 年詔刻儀禮釋文

按《五代史後周世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顯德中詔 刻《易書》《周禮》《儀禮》《四經釋文》。田敏、尹拙、聶崇義校勘。

真宗咸平二年詔邢昺等校定儀禮義疏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邢昺傳》:「咸平二年,始置 侍講學士,以昺為之。受詔與杜鎬、舒雅、孫奭、李慕清、 崔偓佺等校定《周禮》《儀禮》《公羊》《穀梁春秋傳》《孝經》《論 語》《爾雅義疏》,及成,並加階勳。」

按《玉海》,「李至請命李沆、杜鎬等校定《周禮》《儀禮》《公羊》 《穀梁傳疏》。咸平三年三月癸巳,命祭酒邢昺代領其 事,杜鎬、舒雅、李維、孫奭、李慕清、王煥、崔偓佺、劉士元 預其事,賈公彥《周禮》《儀禮疏》各五十卷,皆校舊書而 成之。」按宋史作咸平二年玉海作三年豈昺之為翰林侍講學士在二年而受詔校定乃在三年耶

今并存之以備參考

咸平四年九月,邢昺等表上重校定《儀禮》,十月,命摹 印頒行。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咸平四年九月丁 亥,侍講學士邢昺等及直講崔偓。佺表上重校定《周 禮》《儀禮》《公羊》《穀梁傳》《孝經》《論語》《爾雅》七經義疏,凡一 百六十五卷,賜宴國子監,昺加一階,餘遷秩。」一本云一百六 十三卷十月九日,命摹印頒行。於是《九經義疏》具矣。

景德二年十月賜宰執近臣親王新印儀禮疏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景德二年十月。賜 宰執近臣親王新印。《周禮》。《儀禮》《公羊》《穀梁傳》疏。

大中祥符七年十月甲戌作儀禮詩三章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大中祥符七年六 月庚辰,上作《周易》詩三章,賜群臣和。至是遍詠經史, 百僚並賦。十月甲戌,作《儀禮》詩三章。」其讀十一經也, 起七年六月庚辰,成于八年閏六月癸巳。

仁宗皇祐元年九月所鐫石經儀禮畢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石室十三經》,孟蜀 所鐫,皇祐元年己丑九月辛卯朔十五日乙巳工畢, 儀禮張紹文書。

神宗熙寧 年王安石廢儀禮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 按《朱子語類》,「儀禮舊與五 經」並行,王介甫始罷去,祖宗朝有開寶通禮科,用此 等人為之,介甫一切罷去。

《宋史》:「神宗用王安石之言,士各占治《易》《書》《詩》《周禮》《禮記》一經,兼《論語》《孟子》。」按是時,《儀禮》《春秋》皆不列學官,元祐始復立《春秋左傳》,而《儀禮》則仍然未復。蓋前此有「三禮通禮學究諸科,禮雖不行,士猶得以誦習而知其說。熙寧以來,王安石變亂舊制,廢罷《儀禮》,而獨存《禮記》之科,棄經任傳,遺本宗末,其失已甚。」是則《儀禮》之廢,乃自安石始之。

哲宗元祐八年詔以陳祥道儀禮三十二卷下兩制看詳

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元祐八年正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