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4 (1700-1725).djvu/55

此页尚未校对

矣。元季兵火,其書散亡,深可痛惜。喬新弱冠嘗讀《儀 禮注疏》而愛之,方研究其奧旨,尋以科舉之學中輟。 登第以來,讀文正公《三禮敘錄》,又知公嘗考定是經, 銳意求之,庶得以盡心焉。遍訪藏書之家,無有也。《三 禮考注》近刻於吾旴,廬陵楊文貞公以為此文正公 所考定,而晏璧彥文掩為己作者也。竊嘗考之,文正 公考定《儀禮》,正經與記,一仍其舊。今考注仍於朱子 《經傳通解》雜然無倫,其所注釋,徒取鄭元、賈公彥之 說而綴輯焉,亦與《易書戴記纂言》之文不類,決非出 於公手。豈晏氏不見公本而以己意為之耶?喬新不 揣庸陋,輒因唐人石經,兼考敘錄,詳加校定,經自為 經,記自為記,不相雜糅。其章次則依朱子所定,亦不 敢妄為紛更。《冠》《昏》二篇,賓主問對,冠字醴醮之辭,石 本在經文之後,今因「朱子移置各章之末,蓋以便於 讀者也。」於是《儀禮》十七篇復為完書。嗟夫!秦火之後, 先王典禮十亡八九,其存於世者惟此十七篇而已。 炎漢以來,雖未能舉行,然猶列之學官,師弟子講習 焉。自王安石廢經用傳,士大夫知此經者鮮矣。喬新 少嘗讀之,而不能無韓昌黎之患,每欲採摭諸儒之 說為之注,以成紫陽、臨川二大儒之志。今學殖荒落, 不能為已,姑校止遺經,藏之家塾,傳之同志,庶幾有 好古之士為吾所欲為者,豈非曠世之一快哉!

湛若水儀禮補逸經傳測一卷

按若水自序儀禮逸經名篇者何曰經之逸也多矣有士冠而天子諸侯闕有士昏士喪而天子諸侯大夫闕有士大夫祭而天子諸侯闕之四禮者其見於

「《公符》雜見於《昏義》諸記,則有之矣,王居,《明堂》」也,《中霤》 也,《投壺》也,《奔喪》也,諸經亡者則有之矣,存者其傳足 徵也。予沿是補逸經名凡十有五,庶幾存羊之意,而 諸記或存其傳者耳。

李舜臣禮經讀十七篇

按舜臣自序余讀冠禮筮於門釋者曰古文廟字也蓋十七篇本古文爾而承以秦隸至於今則多俗筆甲乙或易如昏禮下達納采用鴈納本補紩而

鴈,鵝也。酢,酸漿也。讀「酬酢」之「酢」,豈不遠哉!不揣弇陋, 正以大篆用其邊旁,以為楷書,兼以《周禮》《戴記》正焉。

郝敬儀禮節解十七卷

按敬自述儀禮較周禮切近周禮懸空鋪張儀禮周旋裼襲合下有實地雖止於十七篇推而演之三千三百皆可義起內鄉射即鄉飲酒禮大射即燕禮既

夕即《士喪禮》,「有司徹」即《少牢饋食禮》,其實止十有二 篇,然不啻詳已。昔之作者舉所嘗聞,潤色補綴,使後 世知禮之儀文如是,古人陳跡如是,非責後世一一 拘守,亦非士大夫禮存、天子諸侯禮亡之謂也。大抵 冠、昏、喪、祭、朝、聘、燕、饗,禮之大端止此;飲食男女,養生 送死,人生日用止此;升降進退,周旋規矩,行禮節文 「止此。天子諸侯同此,人倫同此,儀則隆殺多寡,因時 制宜。」此皆行禮節目。朱仲晦欲以《儀禮》為經。夫儀之 不可為經,猶經之不可為儀也。經者萬世常行;儀者 隨時損益。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經也。禮儀三百, 威儀三千,儀也。皆以節文斯五者。五者三代相因,而 儀者所損益。世儒耳食。朱說,欲以《儀禮》為經,割諸禮 附之。嗟夫,諸禮家言,雖聖人復生,不能盡合矣。虞、夏、 殷、周因革損益,尚不相襲,乃世儒欲彌縫新故不同 之跡以通之百世,就使補輯完備,能必一一可用之 今日乎?學禮者所以貴達也。

譚貞良儀禮名物考八卷

按貞良自序儀禮之難讀也由於名物度數之未哲故覺其辭義之艱深也使名物度數之既辨則其艱深者且文從字順矣崇禎丙子秋試擯落意不自聊

「爰合鄭氏之注,賈氏之疏,陸氏之釋文,聶氏、楊氏之 圖,以及諸家之說,攷其名物度數而詮釋之。」嗚呼!《尚 書》百篇,伏生止記憶二十八篇,學者每致憾於書之 散佚。然使其盡存,聱牙詰曲,當無異是書之難讀。縱 頒諸學官以取士,士必畏難,而習焉者寡矣。高堂生 之禮,僅存一十七篇,而士子罕肯誦習。司學校者寧 以《小戴》之記傳為經,可為長太息也。吾故釋其名物 度數,俾吾後之人不以難讀廢之,斯幸甚已。

趙魏史儀禮本義十七卷

按魏史自序儀禮者周公監二代而制之以經世者也中庸云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大經小曲皆謂之儀是三百儀禮之綱領三千儀禮之條件禮

經之大全,登孔門者猶及見之,而孟氏以後,殘缺多 矣。漢興,河間獻王得孔壁《禮經》五十六篇,自十七篇 與高堂生所傳同外,餘三十九篇在祕府,謂之《逸禮》。 繼以新莽之亂亡焉。故迄今所存,止此而已。其篇次, 二戴與劉氏《別錄》參差不同,而鄭本一依劉氏。其《註 疏》朱子蓋嘗以浮蕪病焉,欲力為釐正而不果。近代 吳氏亦 嘗嗣為考定焉。而未盡值世聖明。文運綦盛, 史且賤老。不自揆其迂腐。藎心詮次其間。為之《本義》 如其篇。庶幾私淑前修。竟其未竟之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