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4 (1700-1725).djvu/61

此页尚未校对

右譜四部四卷

《喪服圖》一卷。王儉:

《喪服圖》一卷。《賀遊》:

《喪服圖》一卷。《崔逸》。

《喪服禮圖》一卷。

《喪服君臣圖》一卷。

《喪服圖》一卷。《崔游》。

《喪服天子諸侯圖》一卷。

右圖七部七卷

《五服略例》一卷。

《喪禮五服圖》七卷。袁憲:

《五服制度》一卷。

《五服圖》,張薦撰。卷亡。

《五服圖》十卷。仲子陵。

《五服志》三卷。

《南齊五服制》一卷。

《五服法纂》三卷。

《五服年月敕》一卷。

右《五服圖儀》九部,二十七卷。

凡《喪服》九種,八十八部,三百四十七卷。

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

《禮古經》五十六卷。

劉歆欲立《逸禮》,移書曰:「魯恭王得古文於壞壁,逸禮有三十九,《論衡》謂宣帝時河內女子壞老屋,得《佚禮》。《儀禮疏》曰:『高堂生傳十七篇,是今文也。孔子宅得古《儀禮》五十六篇,其字皆篆書,是古文也』。」古文十七篇,高堂生所傳者同,而字多不同。餘三十九篇絕無師說。注:《七錄》云:「餘篇皆亡。」

祕在於館。注:《志》云:「《禮古經》出於魯淹中及孔氏。」劉原父曰:「孔氏安國所得壁中書也。」《六藝論》云:「孔壁得之。」

今其篇名頗見於他書,若《學禮》。注:《賈誼傳》。

天子巡狩禮。注:《內宰》注:

朝貢禮。注:《聘禮》注。

《朝事儀》。注:《覲禮》注。

《烝嘗禮》。注:《射人疏》。

《中霤禮》。注:《月令注疏》《詩泉水疏》。

「王居明堂」、《禮》注:《月令禮器》注。

古《大明堂禮·昭穆》篇:注:《蔡邕論》。

《本命》篇:注:《通典》:

《聘禮志》。注:《荀子》

又有《奔喪》《投壺》《遷廟》《釁廟》《曲禮》《少儀》《內則》《弟子職》諸篇,見《大小戴記》及《管子》。注:《七錄》云:「古經周宗伯所掌五禮威儀之事。」

《經》七十篇。劉原父曰:「當作『《十七》』。」

《儒林傳;》:「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注:《史記正義》謝承云:「秦代有魯人、高堂伯人。」

按今《儀禮》士禮有《冠、婚》《相見》、喪、《夕虞》《特牲》《饋食》七篇,他皆天子諸侯卿大夫禮。《喪服傳》子夏所為,《白虎通》謂之《禮服傳》。鄭康成注以「今」「古」二字並之,或從今,或從古,或疊二文,別釋餘義。張淳曰:「漢初未有《儀禮》之名,疑後漢學者見十七篇中有儀有禮,遂合而名之也。」歐陽氏曰:「大射之禮獨曰儀,蓋射主於容,升降揖」遜不可失。注:《七錄》云:「博士侍其生得十七篇。」

馬端臨文獻通考

儀禮考

《儀禮注》十七篇。

韓文公讀《儀禮》,謂余嘗苦《儀禮》難讀,且又行於今者蓋寡,沿襲不同,復之無由,考於今,誠無所用云。然文王周公之法制具在於是,孔子曰:「吾從周。」 謂其文章之盛也。古書之存者希矣,百氏雜家尚有可取,況聖人之制度耶?於是掇其大要奇辭奧旨著於篇,學者可觀焉。惜吾不及其時揖讓進退於其間,嗚呼,盛哉!

晁氏曰:《儀禮》十七篇,鄭氏注。西漢諸儒得《古文禮》凡五十六篇。高堂生博士禮十七篇,為《儀禮喪服傳》一卷,子夏所為。其說曰:「《周禮》為本,聖人體之;《儀禮》為末,聖人履之。為本,則重者在前,故宗伯序五禮,以吉、凶、賓、軍、嘉為次。為末,則輕者在前,故《儀禮》先冠、婚,後喪、祭。」

《朱子語錄》:「知看《儀禮》有緒」 ,甚善。此書雖難讀,然卻多是重複倫類。若通,則其先後彼此,展轉參照,足以互相發明,久之自通貫也。

《禮書》如《儀禮》,尚完備。如它書 ,《儀禮》是經,《禮記》是解《儀禮》。且如《儀禮》有《冠禮》,《禮記》便有冠義;《儀禮》有《昏禮》,《禮記》便有《昏義》;以至燕射之禮,莫不皆然。只是《儀禮》有士相見禮,《禮記》卻無士相見義。後來劉原甫補成一篇學《禮記》,下言語只是解它《儀禮》。《儀禮》不是古人預作一書如此,初間只是以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