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4 (1700-1725).djvu/6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百三十二卷目錄

 儀禮部彙考四

  經義考一儀禮

經籍典第二百三十二卷

儀禮部彙考四

經義考一

儀禮一

《禮古經》《漢志》五十六卷,經七十篇,記一百三十一篇。

「七十子從學」者所記也。

《明堂陰陽》三十三篇。

古《明堂》之遺事。

《王氏史》二十一篇。

《七十子後學者別錄》云:「戰國時人。」

劉歆曰:「魯共王得古文于壞壁,逸《禮》有三十九天,漢之後孔安國獻之。」

桓譚曰:「《古佚禮記》有四十六卷。」

《漢書禮古經》者,出於魯淹中及孔氏學,七十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及《明堂陰陽》,王氏《史記》所見,多天子諸侯卿大夫之制,雖不能備,猶瘉后蒼等推士禮而致於天子之說。

《劉表》曰:「禮以立體據事,章條纖曲,執而後顯,采掇片言,莫非寶也。」

《後漢書》「孔安國所獻《禮古經》五十六篇,及《周官經》,前世傳其書,未有名家。」

阮孝緒曰:《古經》出魯淹中,其書周宗伯所掌五禮威儀之事,有六十六篇,無敢傳者。後博士侍其生,得十七篇,鄭注今之《儀禮》是也。餘篇皆亡。

孫惠蔚曰:「《淹中》之經,孔安國所得,惟有卿大夫士饋食之篇,而天子諸侯享廟之祭、禘祫之禮盡亡。」 賈公彥曰:「漢興,求錄遺文,有古書今文高堂生傳十七篇,是今文也。孔子宅得古《儀禮》五十六篇,其字皆篆書,是為古文十七篇,與高堂生同,而字多不同。餘三十九篇絕無師說,在於祕館。」

朱子曰:「今《儀禮》多是士禮。河間獻王得《古禮》五十六篇,乃孔壁所藏之書,其中卻有天子諸侯禮。所以班固言愈於推士禮以知天子諸侯之禮,是固作《漢書》時其書尚在,鄭康成亦及見之。今注書中有援引處,不知甚時失了,真可惜也。」

王應麟曰:《逸禮》三十九,其篇名頗見于他書,若《學禮》見《賈誼傳》《天子巡狩禮》見《周官內注》《朝貢禮》見《聘禮注》《朝事儀》見《覲禮注》《禘嘗禮》見《射人疏》《中霤禮》見《月令注》及《詩·泉水疏》《王居明堂禮》見《月令》《禮器注》《古大明堂禮昭穆篇》,見《蔡邕論》《本命篇》,見《通典·聘禮志》,見《荀子》。又有《奔喪》《投壺》《遷廟》《釁廟》《曲禮》《少儀》《內則》《弟子職》諸篇,見《大小戴記》及《管子》。吳澂曰:「魯共王壞孔子宅,得古文《禮經》於孔氏壁中,凡五十六篇。河間獻王得而上之。其十七篇與《儀禮》正同,餘三十九篇藏在祕府,謂之《逸禮》。」 哀帝初,劉歆欲以列之學官,而諸博士不肯置對,竟不得立。孔、鄭所引《逸禮》,中霤《禮禘於太廟禮》《王居明堂禮》,皆其篇也。唐初猶存。諸儒曾不以為意。遂至於亡。惜哉。

吳師道曰:「《禮》,古經者,今《儀禮》也。」

《儀禮》:《漢書》十七篇。

《春秋說題辭》:「禮者,所以設容,俯仰以信,進退以度。禮得則天下咸宜,不可須臾離也。」

《漢書》:「漢興,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

鄭康成曰:「傳《禮》者十三家,惟高堂生及五傳弟子戴德、戴勝名世也。五傳弟子者,高堂生、蕭奮、孟卿、后蒼及戴德、戴聖為五,此所傳皆《儀禮》也。」

崔靈恩曰:「《儀禮》者,周公所制,吉禮惟得《臣禮》三篇,凶禮得四篇。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其禮同等,餘三篇皆臣禮。賓禮惟存三篇,軍禮亡失,嘉禮得七篇。」 賈公彥曰:「《周禮》《儀禮》,發源是一,理有始終,分為二部,並是周公攝政太平之書,《周禮》為末,《儀禮》為本。」 又曰:「《周禮》六官,敘官之法,事急者為先,不問官之大小,《儀禮》見其」 行事之法,賤者為先,故以士冠為先。無大夫冠禮,諸侯冠次之,天子冠又次之。其《昏禮》亦士為先,大夫次之,諸侯次之,天子為後。諸侯鄉飲酒為先,天子鄉飲酒次之,《鄉射》《燕禮》已下皆然。又以冠、昏、士相見為先。後者以二十而冠,三十而娶,四十而強仕,即有贄見鄉大夫、見己君及見來朝諸侯之等,又為鄉大夫、州長,行鄉飲酒、鄉射之事,已後先吉後凶,凶盡則行祭祀吉禮次敘之法,其義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