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4 (1700-1725).djvu/71

此页尚未校对

衛湜曰:「公彥同李元植編《儀禮疏》。《儀禮》自鄭注之後,僅有黃慶、李孟悊二家疏義,公彥等裁定為五十卷。」

公彥《自序》。按:《序》已另載,茲不重錄。

馬廷鸞《序》。亦另載。

孔穎達「《儀禮正義》五十卷。」

按:孔氏不聞有《儀禮正義》,《隋》《唐》、宋《志》俱無,《授經圖》,獨著之,恐記憶之誤也。

陸德明「《儀禮釋文》一卷。」

王方慶「《禮經正義》十卷。」

《舊唐書》:「雍州咸陽人。起家越王府參軍,累遷太僕少卿,再拜廣州都督。證聖元年拜洛州刺史,尋加銀青光祿大夫,封石泉縣男,改琅琊縣男。以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俄轉鳳閣侍郎,依舊知政事,改封石泉子。授太子左庶子,進石泉公。卒贈兗州都督,諡曰貞。中宗即位,追贈吏部尚書。方慶博學好著述,所」 撰雜書凡二百餘卷。尤精《三禮》,好事者多詢訪之。每所酬書甚多,不減祕閣。至於圖畫,亦多異本。

王應麟曰:《王氏正義》不著錄。

陳祥道《注解儀禮》。《宋志》「三十二卷。」

范祖禹《進劄子》:按:已另載,不重錄。

《玉海》:元祐八年正月,侍讀學士范祖禹言:「太常博士陳祥道注解《儀禮》三十二卷,精詳博學,乞下兩制看詳,并所進禮圖付太常,以備禮官討論。」 從之。

陸佃《儀禮義》。《宋志》十七卷。

張淳《校定古禮》。《通考》十七卷。

《釋文》:《通考》一卷。

《識誤》。《通考》三卷《宋志》作「一卷。」

淳《自述》曰:「劉歆言高堂生所得獨為《士禮》,而今《儀禮》乃有天子諸侯大夫之禮,居其大半。疑今《儀禮》非高堂生之書,但篇數偶同耳。」

陳振孫曰:「《古禮》,永嘉張淳忠甫所校,乾道中,太守章貢曾逮仲躬刻之。首有《目錄》一卷,載大、小戴、劉向篇第異同,以古監本、巾箱本、杭細本、嚴本校定,識其誤而為之序,謂高堂生所傳《士禮》爾。今此書兼有天子、諸侯、卿大夫禮,決非高堂生所傳,其篇數偶同。自陸德明、賈公彥皆云然,不知何所據也。」 朱子曰:「張忠甫疑今《儀禮》非高堂生之書,但篇數偶同爾。」 此則不深考於劉歆說所訂之誤,又不察其所謂士禮者,特略舉首篇以明之。其曰「推而致於天子」 者,蓋專指冠、昏、喪、祭而言,若燕射朝聘,則士豈有是禮而可推耶?

又曰:「《儀禮》人所罕讀,難得善本。而鄭注、賈《疏》之外,先儒舊說多不復見,陸氏《釋文》亦甚疏略。近世永嘉張淳忠甫校定印本,又為一書,以識其誤,號為精密,然亦不能無舛謬。」

又曰:「張忠甫校定《儀禮》甚子細,然卻於《目錄》中《冠禮》元端處便錯了,但此本較他本為最勝。」

李如圭《集釋古禮》十七卷,《釋宮》一卷,《綱目》一卷俱未見

陳振孫曰:廬陵李如圭寶之撰。紹興癸丑進士。嘗為福建撫幹。釋宮者,經所載堂室門庭,今人所不曉者,一一釋之。《中興藝文志》:《儀禮》既廢,學者不復誦習,或不知有是書。乾道間有張淳如。「如」 字疑衍。訂其訛為《儀禮釋誤》。淳熙中李如圭為《集釋》,出入經傳,又為《綱目》,以別章句之指;為《釋宮》,以論宮室之制。朱熹嘗與之校定禮書,蓋習於禮者。

魏了翁曰:「李氏《儀禮集釋》,功夫緻密,附以古音,至不易得第一。惟鄭、賈之言是信,有不可盡從者。」 張萱曰:宋淳熙間,李寶之如圭取鄭氏注而釋之。首一卷為《儀禮綱目》,以別章句之指。次《集釋》十七卷,皆發明前人未備。末一卷為《釋宮考》,論宮室之制。凡一十九卷。

周燔《儀禮詳解》。《宋志》十七卷。未見

朱熹《儀禮經傳通解》《宋志》二十三卷。

朱子曰:「《儀禮》是經,《禮記》是解《儀禮》。且如《儀禮》有《冠禮》,《禮記》便有《冠義》;《儀禮》有《昏禮》,《禮記》便有《昏義》,以至燕射之禮莫不皆然。」 蓋《儀禮》,禮之根本,而《禮記》乃其枝葉。《禮記》本秦漢上下諸儒解釋《儀禮》之書,又有他書附益於其間。今定作一書,先以《儀禮》篇目置於前,而附《禮記》於其後,如《射禮》則附以《射義》之類。若其餘《曲禮》《少儀》,又自作一項,以類相從。前賢嘗謂《儀禮》難讀,以《經》不分章、疏,不隨經而注、疏各為一書,故讀者不能遽曉。今訂此本,盡去諸弊,恨不得令韓文公見之。

又乞修《三禮》劄子。按:巳另載,不重錄。

子《在跋》。亦另載。

《中興藝文志》:「熹書為《家禮》三卷,《鄉禮》三卷,《學禮》十一卷,《邦國禮》四卷,《王朝禮》十四卷。其曰《儀禮經傳通解》者,凡二十三卷,熹晚歲所親定,惟《書數》一篇,闕而未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