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4 (1700-1725).djvu/98

此页尚未校对

《儀禮》期喪條」內注說:「國君有疾,不能為祖父母、曾祖 父母服,則世子斬。」又曰:「君喪皆斬。」說已分明。天子無 期喪,凡有服,則必斬三年。

因言:「孫為人君,為祖承重。頃在朝,檢此條不見。後歸 家,檢《儀禮疏》說得甚詳,正與今日之事一般,乃知書 非多看不辦。」

無大功,尊父母,本是期加成三年。祖父母、世父母、叔 父母,本是大功加成期。其曾祖父母小功及從祖伯 父母、叔父母小功者,乃正服之不加者耳。

禮:「妻之父曰舅,謂我舅者吾謂之甥。」古禮甥字用處 極多,如婿之謂甥,姑之子亦曰甥。或問:「姪字本非兄 弟之子所當稱?」曰:「然。伊川嘗言之,胡文定家子弟稱 猶子。《禮》:兄弟之子,猶子也,亦不成稱呼。嘗見文定家 將伊川《語錄》凡家書說姪處皆作『猶子』,私嘗怪之。後 見他本作『姪』字,乃知『猶子』字,文定所改,以伊川嘗非」 之故也。殊不知伊川雖非之,然未有一字替他,亦且 只得從俗。若改為「猶子」,豈不駭俗?據《禮》,兄弟之子,當 稱從子為是。自曾祖而下,三代稱從子;自高祖四世 而上,稱族子。

「始封之君不臣其兄弟,封君之子不臣其諸父」,不忘 其舊也。

《喪服》「五服皆用麻」,朋友麻,是加麻于弔服之上。麻謂 絰也。

問:「改葬緦,鄭元以為終緦之月數而除服,王肅以為 葬畢便除,如何?」曰:「如今不可考。禮宜從厚,當如鄭氏。」 問:「王肅以為既虞而除之。若是改葬,神已在廟久矣, 何得虞乎?」曰:「便是如此,而今都不可考。看來也須當 反哭于廟。」問:「鄭氏以為只是有三年服者,改葬服緦 三月;非三年服者,弔服加麻,葬畢除之否?」曰:「然。子思」 曰:「『《禮》,父母改葬,緦而除』。則非父母不服緦也。」以上語類十條 問《大夫之妾章》。曰:「此段自鄭注時已疑傳文之誤。今 考女子適人者,為父及兄弟之為父後者」,已見于《齊 衰期》章。為眾兄弟,又見于此《大功章》唯伯叔父母、姑、 姊妹之服無文,而獨見于此,則當從鄭注之說無疑 矣。答余正甫 文集

《士喪》

問南首。曰:「按《士喪禮》飯章,鄭注云:『尸南首』。至『遷柩于 祖』,乃注云:『此時柩北首及祖』。又注云:『遷柩鄉外』。則是 古人尸柩皆南首,惟朝祖之時為北首耳,非溫公創 為此說也。若君臨之,則升自阼階,西鄉撫尸當心。是 尸之南首,亦不為君南面弔而設也。又《史記》『背殯棺』 之說,按《索隱》謂主人不在殯東,將背其殯棺,立西階 上,北面哭。」是背也,天子乃於階上南面而弔也。《正義》 又云:「殯宮在西階也,天子弔,主人背殯棺於西階南 立,北面哭。天子于阼階北立,南面弔也。」按:此二說,則 是說北面者,子北面耳,非尸北面也。答余正甫 又問南首。曰:「必謂尸當北首,亦無正經可考。只《喪大 記》:『大斂陳衣,君北領,大夫士西領,《儀禮》士南領』。以此 推之,恐國君以上當北首耳。然不敢必以為然。若無 他證論而闕之可也。」答余正甫 以上文集二條

何異孫十一經問對

《儀禮》

問:「《儀禮》一書,誰人作?」對曰:「未知誰作。或曰周公作。然 《周禮》大宗伯掌邦禮,孔子有學禮之言,《禮記》有讀禮 之文,當是時固有簡牘可傳矣,決非秦漢閒筆也。其 制度必出於聖人,若斷以為周公之作,則非所敢知。」 問:此書出於何載?對曰:「河間獻王云,『得先秦古書曰 禮,曰《禮記》。《藝文志》云:『古經者,出於魯淹中』』。」

問:「《儀禮》何以得名?」對曰:「秦焚書,《禮》之見於漢者,猶有 古經五十六卷,經七十篇,記百三十一篇。漢之君臣 不好不尚,至宣、成世,大小戴、劉向所錄止十七篇,其 十七篇中有儀有《禮》,遂合而名之。」

問:「今之《儀禮》十七篇,其劉向所錄乎?抑高堂生所傳 乎?」對曰:「高堂生所傳,特士禮耳。今《儀禮》有《冠》《昏》《喪》《祭》 《相見》《虞特牲》《饋食》七篇,所謂士禮也,他皆諸侯卿大 夫禮,必非高堂所傳者。唐陸德明、賈公彥定為今之 《儀禮》,參以淹中所出《天子諸侯卿大夫制》,與后倉所 明劉向《別錄》,則其書不純古矣。」

問:「既有《周禮》,又有《禮記》,而又有《儀禮》者何?」對曰:「朱文 公修《三禮》,劉子云:『《周官》一書,固為禮之綱領。至其儀 法度數,則《儀禮》乃其本經,而《禮記》是解《儀禮》之義。且 如《儀禮》有《冠禮》,《禮記》則有《冠義》;《儀禮》有《昏禮》,《禮記》則 有《昏義》,以至燕射、聘莫不皆然』。」

問:「《儀禮》不言軍禮者何?」對曰:「《周禮》大宗伯掌五禮。軍 禮其別有五,而《儀禮》不載者,謂軍禮乃征伐動眾之 事,其禮已載於《司馬法》矣。」

問:「禮始於冠、昏者何?」對曰:「冠者所以重成人之道,昏 所以正夫婦之倫。」

問:「相見亦有儀者何?」對曰:「以有言辭之文,故制為相 見之儀,便敬慎不失也。」

問:「鄉飲亦制禮者何?」對曰:「聖王之化,自一鄉而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