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5 (1700-1725).djvu/140

此页尚未校对

千家爾。今每鄉卿一人,中大夫五人,下大夫二十五 人,上士一百二十五人,中士五百人,下士二千五百 人。一鄉之中,自卿至下士凡三千一百五十六官。合 六鄉計之,則有萬八千九百三十六官,不知七萬五 千之家何以供之也?雖盡土之所產,賦之所入,不足 以給之。至《遂人》言六遂之制,又云五家為鄰,有鄰長, 推而上之,為里、為酇、為都、為縣、為遂,為異于鄉之制, 併六家計之,亦萬八千九百三十六官,六遂又能供 之耶?合鄉遂之數,則為三萬六千八百七十二官。據 《孟子王制》:「諸侯而下士比上農夫食九人。」使六鄉六 遂之官,皆食諸侯下士之祿,則三萬七千八百七十 二官,蓋食三十萬有餘人。鄉遂之中,耕者凡幾萬人, 乃食三十萬不耕之人乎?況又不止皆食諸侯下士 之祿,況又鄉遂之外,他官至眾,內而三公三孤之屬, 外而諸侯之臣,不知其幾。借謂堯、舜之世,事簡而建 官少;周之世,事繁而建官多;夏、商不過倍唐、虞之制, 周人亦不過倍夏商之制,何得與夏商相去乃數萬 倍耶?蓋彼但見成周建官之多,而不計其數,乃誕謾 至此。世儒酷信之,不亦傷乎!王氏曰:「王畿受天下財 賦,不當以財不足祿為疑。不知」官冗至此,祿之當以 何術?世之陋學,隨人東西,未有如漢鄭氏、近世王氏 也。作《周禮》者,正以欺若人爾。建官之制

先儒紛紛之說,以為王畿中鄉遂都鄙輕重異制,畿 內外寬簡異法,三等侯國,亦有多寡不同,大率不明 里數,以四面方里而計,地少三倍。夫《孟子》「方里而井」, 此「方」字為實,故謂四面方一里為一井。地方千里,地 方百里,此「方」字為虛,猶地面地土之云。故以午貫一 直而計,四面各皆千里百里,斯乃為實。若以四面總 計,則方千里者止二百五十里,方百里止二十五里 而已。又泥于「同十為封」,「封十為畿」之說,地又少數倍。 不知「同十為封」者,言自此以上乃可以封國,若上公 當有四十封之地。十同者,極小之封爾。「封十為畿」者, 諸侯封國,大者食實封一百二十五里,小者五十餘 里,故十倍之為畿爾。苟封國止十同之地,一直不過 七十餘里。齊魯諸國若費邑、即墨,皆原封疆也,數百 里之廣,奚止于七十里?十封之地為百同,四面總一 千里,一直止二百五十里。周都關中,沃野千里,又兼 成周之地,豈若是小耶?包咸、何休謂一同百里,即諸 侯百里之地。諸侯合有車千乘,一同之地亦當出車 千乘,故謂一同出車「十乘,一通出車一乘。」夫一乘百 人,數不可缺也。地有上中下,約之為一井四家,數不 能增也。以四十家而出百人,二家內應出五人,有是 理哉?其弊皆因指定四面為百里,又限于諸侯千乘, 遂為此說以合之也。季氏以方里為井為一里,故謂 公侯之國方百里,提封萬井,為井者萬。大國三軍,則 每井當出三人;七十里之伯國,當積五千里,是半于 公侯。「次國二軍,則每井當出四人。子男方五十里」,為 方里者二千五百里,又半于伯也。小國一軍,每井亦 當出四人。此則計侯國原出車之數,止計其三軍、二 軍、一軍,又謂每軍止萬人,遂生出三、四人之說。獨不 思一井有上、中、下,受地止于四家,而出四人,止可以 供軍,將何以耕田而別有所為乎?馬氏則據《司馬法》 「成方千里,出革車一乘,以百井而出一車。」百里之封 為方十里者百,僅出車百乘,不及千乘之數,因增為 三百一十六里有奇,以附于《周禮》「封疆方四百里」之 說。《季氏》亦據「成方十里,出車一乘;同方百里提封萬 井,出車百乘;同十為封,十萬井,出車千乘;封十為畿, 畿方千里,百萬井,出車萬乘,遂以謂成出車一乘,積 至百同為萬乘,此畿內之制;通出車一乘,積至十,同 出車千乘,此諸侯之制。」謂畿內地寬,侯國地窄,所以 不同。夫謂通出車一乘者,固不足道,若謂成出車一 乘,民亦不堪命。謂天子之車止此萬乘,亦限于以四 面總計為千里,故不知有更休之法。且天下之民一 也,豈有內輕外重,遂差十倍之遠哉?愚之計地,以午 貫一直而論,中間所包,有數倍之多。故天子之地,四 面一直千里,上公一直五百里,至男邦,一直百里。其 地既廣,名山大川不以封,封內惟有小山川,除其三 分之一。故以天子計之,為田一千六百同,每同出車 百乘,此乃備車之數,猶今十排年人盡兵也。通王畿 一十六萬乘,《司馬法》所陳是也。有簡稽之數,為更番 調遣而設,即府兵之制,猶今之該年每十乘而稽其 一,通王畿內一萬六千乘,《經傳》所稱「天子萬乘」是也。 有用軍之數,為大師、大田、征行而設,即後世從征之 士,猶今里甲之當直者。天子止于六軍,為大司馬教 閱之軍。《大雅·棫樸》云:「周王干邁,六師及之」是也。其調 遣之法,于該年輪流而遍。侯國之制,亦每同出車百 乘,當有數千乘,亦猶今之十排年也。其簡稽之法,十 年一輪,故止稱千乘。至于所謂三軍、二軍、一軍者,亦 該之當直者爾。是故王畿、侯國、鄉遂、都鄙,出車之數, 並無多寡不同;斯民之役,並無勞逸異致。自王國以 達于四海,均平普遍,所以為萬國咸寧之道也。或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