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6 (1700-1725).djvu/11

此页尚未校对

字節良,下邳人,晉司空長史。

《周禮論序》云:「戴德刪古禮二百四篇,為八十五篇,謂 之《大戴禮》。戴聖刪《大戴禮》為四十九篇,是為《小戴禮》。」

漢劉向《別錄》有四十九篇,其篇次與今《禮記》同,名,為他家書,拾撰所取,不可謂之《小戴禮》。

後漢馬融、盧植考諸家同異,附戴聖篇章,去其繁重 及所敘略,而行於世,即今之《禮記》是也。鄭元亦依盧、 馬之本而注焉。范曄《後漢書》云:「中興鄭眾傳《周官經》, 後馬融作《周官傳》授鄭元,元作《周官注》。」

鄭注引杜子春、鄭大夫、鄭司農之義,鄭元《三禮目錄》云:「二鄭信同宗之大儒」 ,今贊而辯之。

元本治《小戴禮》,後以古經校之,取其於義,長者、順者, 故為鄭氏學。元又注《小戴》所傳《禮記》四十九篇,通為 「三禮」焉。漢初立高堂生《禮》博士,後又立大小戴、慶氏 三家。王莽又立《周禮》。後漢三禮皆立博士。今慶氏曲 臺久亡,《大戴》無傳學者,惟鄭注《周禮》《儀禮》《禮記》並列 學官,而《喪服》一篇又別行於世。今三禮以鄭為主。按德

明《釋文》次第云:「《周儀》二《禮》,並《周官》所制,宜次《文王禮記》。雖有戴聖所錄,然忘名已久。又記二禮,闕遺相從,次於《詩》下。三禮次第,周為本,儀為末,先後可見。然古有《樂經》,謂之六籍,滅亡既久,今亦闕焉。」

宋聶崇義三禮圖集注二十卷

按竇儼序昔者秦始皇之重法術而天下貴刑名魏文帝之惡方嚴而人間尚通變上之化下下必從焉是以雙劍崇節飛白成俗挾琴飾容赴曲增抃自然

「之道也。周世宗暨今皇帝,恢堯舜之典則,總夏商之 禮文,思隆大猷,崇正舊物,儀刑作範,旁詔四方。常恨 近代以來,不能慕遠,無所釐正,溺於因循,傳積世之 漸訛,為千載之絕軌。去聖遼敻,名實謬乖,朱紫混淆, 鄭《雅》交雜。痛心疾首,求以正之,而名儒向風,適如所 願。」國子司業兼太常博士聶崇義,垂髦之歲,篤志於 禮,《禮》經之內,游刃其間,每謂「《春秋》不經,仲尼恥是;《關 雎》既亂,師摰憫之。今吉凶之容,禮樂之器,制度舛錯, 失之甚焉。施之於家,猶曰不可。朝廷之大,寧容濫瀆?」 欲正失於得,反邪於正。潛訪同志,定其禮圖,而所學 有淺深,所見有差異,作舍道側,三年不成。眾口云云, 何所不至。會國朝創制彝器,迨於車服,乃究其軌量, 親自規模,舉之措之,或沿或革,從理以變,惟適其本。 時之學者,曉然服義,於是博采《三禮》舊圖,凡得六本, 大同小異,其猶面焉。「至當歸一之言,豈容如是;吾誰 適從」之歎,蓋起於斯。何以光隆於一時,垂裕於千古。 遂鑽研尋繹,推較詳求,原始以要終,體本以正末,躬 命繢素,不差毫釐。率「文而行,恐迷其形範。以圖為正, 則應若宮商。凡舊圖之是者,則率由舊章,順考古典; 否者則當理彈射,以實裁量;通者則《惠朔》用其互聞」, 《呂望》存其兩說。非其學無以臻其極,非其明無以宣 其象。遵其文,繹其器,文象推合,略無差訛,作《程》立制, 昭示無窮。匪哲匪勤,理無攸濟。既勤且哲,何滯不通。 有以「見臨事盡心,當官御物。官不同事,人不同能,得 其能則成,失其能則敗。禮圖至此,能事盡焉。」國之禮, 事之體,既盡美矣;物之紀,文之理,又盡善矣。其《新圖》 凡二十卷,附於《古今通禮》之中。是書纂述之初,詔儼 總領其事,故作序焉。

楊杰補正三禮圖三十八卷

按杰自序周禮六篇首曰建國國建而其所重者天地之丘壇祖宗之廟貌也三者既安則不可無宮室庠序之教衣冠車旂之飾寶貨物用之利物物得正

和樂生焉,有所未和,和之以樂;有所未正,正之以威。 物正於國,則曆象順於天則災咎不形於物,格災咎 於一時,傳簡書於萬世。故禮圖之次,一曰《地利》。八卷二 曰《丘壇》。三卷三曰「宗廟。」二卷四曰宮室,五曰庠序。共一卷六 曰「衣冠。」三卷七曰《車旂》。三卷八曰「寶貨。」一卷九曰《物用》。三卷十 曰《樂制》。一卷十一曰《武制》。二卷十二曰《曆象》:三卷十三曰《失 利災應》。共二卷通圖議三卷序目三卷為三十八卷伏惟聖王覽其所圖, 鑒其所次,法其所大法,行其所未行,致休祥為簡書 之傳,無災各為號令之應,曆象得而順,禮得而王,樂 得而和,寶貨物用得其利,衣冠車旂得而飾,宮室庠 序得而嚴,丘壇宗廟得而安,天下之地得而制,然後 聖神宗支,傳億萬載。此愚臣次篇之意也。

元吳澂三禮考注偽本六十八卷

按楊士奇跋右錄三禮考注六冊此書本吳文正公澂用朱子之意考定為儀禮十七篇儀禮逸經八篇儀禮傳十篇周官六篇考工記別為一卷見公文集

中《三禮敘錄》及《虞文靖公行狀》如此。嘗聞長老言,吾 邑康震宗武受學於公,元季兵亂,其書藏康氏。亂後, 郡中晏璧彥文從康之孫求得之,遂掩為己作。余近 歲於鄒侍講仲熙家見璧所錄初本注內有「稱澄曰」 者,皆改作「先君曰」,「稱澄按」者改作「愚」,謂用粉塗其舊 而書之,其跡隱隱可見。至後《曲禮》八篇,皆無所塗改, 與向所聞不同,與鄒各錄一本。凡其塗改者,皆從舊 書之而參敘錄,其篇數增損不同,敘錄《補逸經》八篇。 《投壺》《奔喪》《公冠》《諸侯遷廟》《諸侯釁廟之外》《中霤》《禘於 太廟》《王居明堂》三篇云「其經亡矣」,篇題僅見於鄭《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