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6 (1700-1725).djvu/111

此页尚未校对

中。父霸,梁臨賀王府中兵參軍。袞少聰慧,遊學京都, 受《三禮》於國子助教劉文紹,一二年中,大義略備。年 十九,梁武帝敕策孔子正言,并《周禮》《禮記》義,袞對高 第,仍除揚州祭酒從事史,就國子博士宋懷方質《儀 禮》義。懷方北人,自魏㩦《儀禮》《禮記》疏,祕惜不傳。及將」 亡,謂家人曰:「吾死後,戚生若赴,便以《儀禮》《禮記》義本 付之。若其不來,即宜隨屍而殯。」其為儒者推許如此。 尋兼太學博士。梁簡文在東宮,召袞講論。又嘗置宴 集元儒之士,先命道學互相質難,次令中庶子徐摛 馳騁大義,間以劇談。摛辭辯縱橫,難以答抗。諸人懾 氣,皆失次序。時袞說朝聘義,摛與往復。袞精采自若, 對答如流,簡文深加歎賞。袞於梁代撰《三禮義記》,值 亂失亡。《禮記義》四十卷,行於世。

《鄭灼傳》:灼性精勤,尤明三禮。少時,嘗夢與皇侃遇於 途,侃謂灼曰:「鄭郎開口。」侃因唾灼口中,自後義理逾 進。

《儒林傳》:「沈文阿博采先儒異同,自為義疏,治《三禮》《三 傳》。所撰《儀禮》八十卷,行於世。」

晉陵張崖傳《三禮》於同郡劉文紹,仕梁歷王府中記 室。天嘉元年,為尚儀曹郎,廣沈文阿《儀注》,撰《五禮》。 吳郡陸詡,少習崔靈恩《三禮義宗》,梁世百濟國表求 講《禮》博士,詔令詡行,還除給事中。

沈洙少方雅好學不妄交遊治三禮春秋。《左氏傳》精 識強記五經章句諸子史書問無不答。

《文學傳》:「杜之偉,字子大。家世儒學,以《三禮》專門。之偉 幼精敏有逸才。七歲受《尚書》,稍習《詩》《禮》,略通其學。十 五遍觀文史及《儀禮》故事,時輩稱早成。」

《北魏書文成五王傳》:「安豐王子延明撰《五經宗略》《〈詩》 《禮〉別義》,行於世。」

《封懿傳》:「軌長子偉伯,博學有才思。弱冠除太學博士, 討論《禮》《傳》《詩》《易》疑事數十條,儒者咸稱之。尋將經始 明堂,廣集儒學,議其制度,九五之論,久而不定。偉伯 乃搜檢經緯,上《明堂圖說》六卷。」

李孝伯傳父曾少治鄭氏禮左氏春秋以教授為業 太祖徵拜博士孝伯少傳父業博綜群言歷秦州刺 史。

《游明根傳》子肇,治「《周易》《毛詩》,尤精《三禮》,撰《冠婚儀》傳 於世。」

《劉芳傳》:芳才思深敏,特精經義,博聞強記,兼覽蒼雅, 尤長音訓,辨析無疑。於是禮遇日隆,賞賚豐渥,至除 員外散騎常侍,俄兼通直常侍,從駕南巡,撰述行事, 尋而除正。王肅之來奔也,高祖雅相器重,朝野屬目。 芳未及相見,高祖宴群臣於華林,肅語次云:「古者唯 婦人有笄,男子則無。」芳曰:「推經禮正文,古者男子婦」 人俱有笄。肅曰:「《喪服》稱『男子免而婦人髽,男子冠而 婦人笄』。如此,則男子不應有笄。」芳曰:「此專謂凶事也。 《禮》,初遭喪,男子免時則婦人髽,男子冠時則婦人笄, 言俱時變,而男子、婦人免、髽,冠、笄之不同也。又冠尊, 故奪其笄稱,且互言也,非謂男子無笄。又《禮內則》稱 『子事父母,雞初鳴,櫛、纚、笄總』。以茲而言,男子有笄明 矣。」高祖稱善者久之。肅亦以芳言為然,曰:「此非劉石 經邪?昔漢世造二字石經於太學,學者文字不正,多 往質焉。芳音義明辨,疑者皆往詢訪,故時人號為劉 石經。」酒闌,芳與肅俱出,肅執芳手曰:「吾少來留意《三 禮》,在南諸儒亟共討論,皆謂此義如吾向言。今聞往 釋,頓祛生平之惑。」芳理義精通。類皆如是。

《邢巒傳》:「巒從祖祐,祐從子虯,字神虎,少為三禮鄭氏 學,明經有文思,舉秀才上第,為中書議郎、尚書殿中 郎。高祖因公事與語,問朝覲宴饗之禮,虯以禮對,大 合上旨,轉司徒屬,國子博士。高祖崩,尚書令王肅多 用新儀,虯往往折以五經正禮。」

《李平傳》:「平字曇,頓丘人也。彭成王嶷之長子。少有大 度,及長,涉獵群書,好禮《易》,頗有文才。太和初,拜通直 散騎侍郎,高祖禮之甚重。」

《張普惠傳》:「普惠字洪賑,常山九門人。身長八尺,容貌 魁偉。父曄,為齊州中水縣令。隨父之縣,受業齊土,專 心墳典,剋厲不息。及還鄉里,就程元講習,精於三禮, 兼善《春秋》,百家之說,多所窺覽。」

《馮元興傳》:「元興字子盛,東魏郡肥鄉人也。其世父僧 集,官至東清河西平原二郡太守,贈濟州刺史。元興 少有操尚,隨僧集在平原,因就中山張吾貴、常山房 虯學,通禮《傳》,頗有文才。年二十三還鄉,教授常數百 人。舉孝廉,對策高第,又舉秀才。及太保崔光臨薨,薦 元興為侍讀尚書賈思伯為侍講,授肅宗《杜氏春秋》」 於式乾殿,元興常為擿句,儒者榮之。

《祖瑩傳》:「年八歲誦《詩》《書》,十二為中書學士。時中書博 士張天龍講《尚書》,選為都講,生徒悉集。瑩夜讀書勞 倦,不覺天曉,催講既切,遂誤持同房生趙郡李孝怡 曲禮卷上座,博士嚴毅不敢還取,乃置禮於前,誦《尚 書》三篇,不遺一字。講罷,孝怡異之,向博士說,舉學盡 驚。後高祖聞之,召入,令誦五經章句,并陳大義,帝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