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6 (1700-1725).djvu/35

此页尚未校对

《禮經》

《禮古經》五十六卷。

劉歆欲立《逸禮》,移書曰:「魯恭王得古文於壞壁,《逸禮》有三十九。」注:《論衡》謂「宣帝時,河內女子壞老屋,得佚禮。」

《儀禮疏》曰:「高堂生傳十七篇,是今文也。」孔子宅得古《儀禮》五十六篇,其字皆篆書,是古文也。古文十七篇與高堂生所傳者同,而字多不同。餘三十九篇絕無師說。注:《七錄》云:「餘篇皆亡。」

祕在於館。注:《志》云:「《禮古經》出於魯淹中及孔氏。」劉原父曰:「孔氏安國所得壁中書也。」《六藝論》云:「孔壁得之。」

今其篇名頗見於他書,若《學禮》。注:《賈誼傳》。

天子巡狩禮。注:《內宰》注:

朝貢禮。注:《聘禮》注。

《朝事儀》。注:《覲禮》注。

《烝嘗禮》。注:《射人疏》。

《中霤禮》。注:《月令注疏》《詩泉水疏》。

「王居明堂」、《禮》注:《月令禮器》注。

古《大明堂禮·昭穆》篇:注:《蔡邕論》。

《本命》篇:注:《通典》:

《聘禮志》。注:《荀子》

又有《奔喪》《投壺》《遷廟》《釁廟》《曲禮》《少儀》《內則》《弟子職》諸篇,見《大小戴記》及《管子》。注:《七錄》云:「古經周宗伯

 所掌五禮威儀之事。」

《經》七十篇。劉原父曰當作十七

《儒林傳》:「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注:《史記正義》謝承云:「秦代有魯人、高堂伯人。」

按今《儀禮》士禮有《冠、婚》《相見》、喪、《夕虞》《特牲》《饋食》七篇,他皆天子諸侯卿大夫禮。《喪服傳》子夏所為,《白虎通》謂之《禮服傳》。鄭康成注以「今」「古」二字並之,或從今,或從古,或疊二文,別釋餘義。張淳曰:「漢初未有《儀禮》之名,疑後漢學者見十七篇中有儀有禮,遂合而名之也。」歐陽氏曰:「《大射》之篇獨曰儀,蓋射主於容,升降揖」遜不可失。注:《七錄》云:「博士侍其生得十七篇。」

《記》百三十一篇。

《隋志》云:「河間獻王得仲尼弟子及後學者所記一百三十一篇獻之。今逸篇之名可見者有三:《正記》《別名記》《親屬記》,《明堂記》《曾子記》《禮運記》,《五帝記》。」注:《白虎通》。

《王度記》:注:《禮記》注《禮記》《周禮》疏,《白虎通》《後漢輿服志》注

《王霸記》:注:《夏官》注:

《瑞命記》:注:《文選注論衡》。

《辨名記》。注:《春秋》疏。

《孔子三朝記》。注:《史記·漢書》注

《月令記》:《大學志》。注:《蔡邕論》。

《雜記》《正義》云:「案《別錄王度記》云:『似齊宣王時淳于髡等所說也』。」

《明堂陰陽》三十三篇。

隋牛弘曰:「案劉向《別錄》及馬宮、蔡邕等所見,當時有《古文明堂禮》《王居明堂禮》《明堂圖》《明堂大圖》《明堂陰陽》《泰山通義》《魏文侯孝經傳》等,並說古明堂之事,其書皆亡。《唐會要》引《禮記明堂陰陽錄》,牛弘亦引《明堂陰陽錄》。今《禮記月令》於《別錄》中屬《明堂陰陽記》,故謂之《明堂月令》。《說文》引《明堂月令》。」

《王史氏》二十一篇。

《隋志》:「河間獻王得記一百三十一篇,劉向檢得一百三十篇,第而敘之。又得《明堂陰陽記》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記》七篇,《王氏史氏記》二十一篇,《樂記》二十三篇,凡五種,合二百十四篇。」

《曲臺后倉》九篇。

本傳:倉說《禮》數萬言,號曰《后氏曲臺記》,授大小戴。服虔曰:「在曲臺校書著記,因以為名。」《七略》曰:「宣皇帝時行射禮,博士后倉為之辭,至今記之,曰《曲臺記》。」注:顏氏曰:「曲臺殿,在未央宮。」

初,《禮》唯有后,孝宣世,復立大《小戴禮》。注:按《大戴公符篇》載《孝昭冠辭》,蓋宣帝時曲臺記也。

《大戴禮》《小戴禮》不著錄。

二戴皆傳《儀禮》十七篇次第,自《冠》、昏、《士相見》已下,大小戴先後不同,唯劉向別錄《大射》以上七篇,與《小戴》同,其下尊卑吉凶,次第倫敘,鄭氏用之《禮記》,所以釋《儀禮》之義也。陳劭《周禮論敘》云:「戴德刪古禮二百四篇,為八十五篇,謂之《大戴禮》。戴聖刪《大戴禮》為四十九篇,是為《小戴禮》。」注:按劉向《別錄》有四十九篇。

後漢馬融、盧植考諸家同異,附戴聖篇章,去其繁重及所缺略,而行於世,即今《禮記》是也。注:《中庸》,子思作《緇衣》,《公孫尼子》《月令》,呂不韋《王制》,漢博士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