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6 (1700-1725).djvu/64

此页尚未校对

「玉,又配合羨度肉好之言,彊為尺寸,古今大禮,順非改非,於理未通。」 又據尹拙所述禮神之六玉,稱取梁桂州刺史崔靈恩所撰《三禮義宗》內「昊天及五精帝圭、璧、琮、璜皆長尺二寸,以法十二時;祭地之琮長十寸,以效地之數。」 又引《白虎通》云:「方中圓外曰璧,圓中方外曰琮。」 崇義非之,以為靈恩非周公之才,無周公之位,一朝撰述,便補六玉闕文,尤不合禮。臣等竊以劉向之論《洪範》,王通之作經元,非必挺聖人之姿,而居上公之位,有益於教,不為斐然。臣等以靈恩所撰之書,聿稽古訓,祭玉以十二為數者,蓋天有十二次,地有十二辰,日有十二時,封山之玉牒十二寸,圓丘之籩豆十二列,天子以鎮圭外守,宗「后以大琮內守,皆長尺有二寸。又祼圭尺二寸,王者以祀宗廟。若人君親行之郊祭,登壇酌獻,服大裘,搢大圭,行稽奠,而手秉尺二之圭,神獻九寸之璧,不及禮宗廟祼圭之數,父天母地,情亦奚安?」 則靈恩議論,理未為失。所以自義宗之出,歷梁、陳、隋、唐,垂四百年,言禮者引為師法。今《玉禮精義》《開元禮》《郊祀錄》皆引《義宗》為標準。近代晉、漢兩朝,仍依舊制。周顯德中,田敏等妄作穿鑿,輒有更改。自唐貞觀之後,凡三次大修五禮,並因隋朝典故,或節奏繁簡之間,稍有釐革,亦無改祭玉之說。伏望依《白虎通》義宗《唐禮》之制,以為定式。又尹拙依舊圖畫釜,聶崇義去釜畫鑊。臣等參詳舊圖,皆有釜無鑊。按《易·說卦》云:「坤為釜。」 《詩》云:「惟錡及釜。」 又云「溉之釜鬵。」 《春秋傳》云「錡釜之器。」 《禮記》云「燔豕捭豚。」 《解》云「古未有甑釜,所以燔捭而祭。」 即釜之為用,其來尚矣,故入於禮圖。今崇義以《周官》祭祀有省鼎鑊、供鼎鑊,又以《儀禮》有羊鑊豕鑊之文,乃云畫釜不如畫鑊。今諸經皆載釜之用,誠不可去。又《周》《儀禮》皆「有鑊之文,請兩圖之。又若觀諸家祭祀之畫,今代見行之禮,於大祭前一日,光祿卿省視鼎鑊,伏請圖鑊於鼎下。」 詔從之。未幾,崇義卒,《三禮圖》遂行於世,并畫於國子監講堂之上。崇義為學官,兼掌禮僅二十年,世推其該博。

宋顯德中,聶崇義新定《三禮圖》二十卷,援据經典,考譯器象,由唐、虞迄建隆,粲然可徵。然如《彝尊圖》中犧象二尊,並圖阮氏、鄭氏二義,而不主王肅之說。先是太和中,魯郡地中得齊大夫子尾送女,器有犧尊,以犧牛為尊,而聶氏考猶未覈。南宋人謂「觀其圖度,未必盡如古者」 ,有由然也。

楊杰「《補正三禮圖》三十八卷。」未見

杰《自序》按:《序》已另載,不重錄。

歐陽丙《三禮名義》《宋志》五卷。

魯有開,《三禮通義》。《宋志》五卷。

胡銓《二禮講義》。《宋志》一卷。未見

趙汝談《二禮注》。未見

陸元輔曰:「無《儀禮》。」

王宗道《二禮說》七卷。

趙敦臨「《三禮發微》四卷。」未見

王圻曰:「敦臨,奉化人。」 紹興進士。官承議郎。

按:《連江陳氏書目》有之。

李心傳「丁丑《三禮辨》。」《宋志》二十三卷。

《中興藝文志》:李心傳撰。以《儀禮》之說與鄭氏辨者八十四,《周禮》之說與鄭氏辨者二百二十六,皆有据。大戴之書疑者三十,《小戴》之書疑者一百九十八,鄭氏之注疑者三百七十五,亦各辨其所以異而詳識之。

熊慶胄《三禮通議》。

《閩書》:「熊慶冑字竹谷,建陽人。少受業於蔡淵,復游真德秀、劉垕之門。」

《建寧府志》作「熊夢冑。」

《綀氏二禮疑釋》。

熊禾《三禮考異》:

吳澂《三禮敘錄》六篇。

《三禮考註偽本》六十八卷。

楊士奇《跋》。按:《序》已另載,不重錄。

羅倫《序》。亦另載。

鄭瑗曰:「《三禮考註》,或謂非吳文正公書,考公年譜、行狀,皆不言。」嘗注此書,楊東里謂其編次時與《三禮敘錄》不同。予按《巵言集》《周禮敘錄》但云「《冬官》雖缺,今姑仍其舊。而《考工記》別為一卷,附之《經》後。」今此書篇首亦載《敘錄》,乃更之曰《冬官》雖缺,以《尚書》《周官》考之,《冬官》司空掌邦土,而雜於《地官》「司徒掌邦教」之中。今取其掌邦土之官,列於司空之後,庶乎《冬官》不亡。《巵言敘錄》云:「《儀禮傳》十篇,澂所纂次,而此書十字下乃加五字。」此蓋或者欲附會此書出於公手,故揭公《敘錄》置之篇首,又從而附益之耳。且公最不信《古文尚書周官》,闕二字。也,其肯據之以定《周禮》乎?及觀其所考次,亦不能無可疑者。如《春官大司樂》而下,皆取而歸之司徒,《地官》大小司